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專訪畫家楊華山:“師古人”並非僅強調畫之技法

2017年09月16日 10:07:04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上官雲)9月15日,“大美尋源·彝倫長德——吳悅石、莫言、楊華山翰墨三人行”全國巡迴展覽首展在北京開幕。展覽前夕,著名畫家楊華山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在談到中國畫與西畫的區別時,楊華山表示,繪畫要用眼,又要用心。可以説,西畫用眼多,中國畫用心多,兩者的文化根基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氣質、趣味也就不同。

  “三人行,必有我師”脫胎而來的展覽 

  説起來,“翰墨三人行”展覽,還是源自此前的一個文化課題。楊華山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在國子監舉辦了“大美尋源”一系列書畫活動,“翰墨三人行”書畫展是其中一部分,大概在2016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館長吳志友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立項申請,最終促成。

  “展覽一共展出了近百幅作品,幾乎每一幅都有故事。”楊華山説,基本都是由莫言來題詩作文、吳悅石先生把握全局,“有些作品屬於‘命題創作’,莫言老師先題詩,我們根據內容畫畫;有些作品是我先畫好人物,吳悅石老師補景,莫言老師最後題詩點題”。

  其實,書畫作品上的“題頭”,把文學和藝術結合起來,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自宋代蘇東坡肇始,盛于元代,明清繼之,直至現代。楊華山説,這次展出作品的新奇之處就在於,不僅是兩位畫家的合作,還有了大文學家的參與,這在之前是很少見的。

  “‘題頭’內容好、書法好,墨色濃淡配合得調和,題在畫面上的位置得體,會使畫面主題突出,意境延伸。吳悅石先生學養深厚,莫言的題詩看上去普通,但仔細品品卻很有哲理。”有時候,三人會湊在一起創作,配合十分默契。楊華山感嘆,從這次聯合創作中,尤其體會到畫之氣韻、古趣和畫外功力的不易得,“那關乎學養和天分。我們一起完成這個課題,也希望為優秀文化傳播起到引導和積極作用”。

  藝術家成長的天分、勤奮、緣分與本分 

  楊華山出生在黃河以東的山西,求學于黃河以西的陜西。故里河東古壁畫廟宇很多,1984年楊華山在山西任美術老師時,他帶領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到山西永樂宮、青龍寺臨摹壁畫,整整花費了兩年時間才完成。隨後,楊華山的壁畫臨摹彙報展在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他記得,那時候北京還有很多小麵包車,把裱好的畫捲起來,整整塞滿了車廂。

  “那次,李可染、吳作人、劉開渠等前輩參觀了展覽。”老先生們如此重視傳統,完全出手他的意料。能夠結識這麼多大家,對於一個外地來京辦展的年輕人幾乎是難以企及的事情。楊華山稱之為“上天的眷顧”,一個藝術家的成長,要靠天份、勤奮、緣分和本份。能夠得到這些前輩的指點,就是我的緣分”。

  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後,楊華山又和書畫大家董壽平成了鄰居。在那裏,他認識了啟功先生,還有幸得到啟功先生親炙。知識淵博的啟老,看了他的寫生習作後,很親切地一一指點,鼓勵他要繼續練習書法,書畫最後皆在修養,因此還要多讀書。這一教導,使得他在癡迷書畫之外,又加上一個癡迷古代詩文的嗜好,至今未廢。

  在古文大家中,楊華山最佩服蘇軾、王安石,還曾經為二人畫像、題跋。他説,正是在跟張岱年教授以及其他一些大家的交談過程中,感覺又一扇大門向自己打開了。

  書法、繪畫與文學的關係 

  在楊華山看來,文學與藝術本來就密切相關,彼此難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二者卻有些“漸行漸遠”,“長于書畫者,往往不擅辭章;通于辭章者,又往往拙于書畫。大家想一下古代書畫大家都是能詩能文能書能畫,我們離古人差的太遠了”。

  楊華山強調,此次“三人行”書畫展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新的藝術實踐,也似乎是一種向藝術傳統的回歸。“書畫創作,要經歷‘師古人’、‘師造化’到‘融匯貫通’三個階段,需要強調的是,‘師古人’非僅僅強調畫之技法,經典學習、詩文修養也很重要”。

  從繪畫理論上講,楊華山認為,不能盲目接引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今人舍本求末者眾,盲目接引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這與書畫界疏于對中國畫文化哲理淵源的追溯密切相關,在文化、學理的層面上,其囿于一隅是不言而喻的。兩者的文化根基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氣質、趣味也就不同。然得畫內之景易,得畫外之景難,這就要求畫家全面的綜合修養。”楊華山説道。(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