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專家:倡導中華工匠精神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2017年09月14日 09:1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2017文化自信——中華匠心 文脈傳承與非遺保護髮展論壇”12日在北京太廟舉行。文物及非遺保護界的學者專家匯聚一堂,就工匠精神與傳承創新發表見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表示,此次論壇的主題定位是“中華匠心 文脈傳承”,他認為中華匠人是把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結合得最多、最好、最深的一部分人,不論是建築行當的瓦匠、木匠、泥水匠,還是其他的領域如花匠、裱糊匠,凡是匠人針對的都是一種物質載體,而他所具備的技藝則是非物質遺産的精華。“倡導中國匠人精神,就應該把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遺産的保護結合起來。”

  中國民協顧問、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主任羅楊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今天,我們不缺乏創新的激情,而缺少對傳統的繼承;我們不缺少對外開放的勇氣,而缺少我們自己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我們也不缺少五千年的文脈傳承和歷史的資源,而缺少這些資源在當代的轉換和創新發展;我們不缺少經濟發展的速度,而缺少文化發展的高度。當速度為王,短平快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的時候,精益求精、完美無瑕的工匠精神,卻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尊重和相應的社會回報。“所以我們今天要重提工匠精神。”

  在嘉賓對話環節,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坦言,説到怎麼傳承,評書就需要堅持,因為學藝至少要五年才能滿徒,站在臺上還得看你的天分。工匠也是如此,學完之後也要看天賦、看悟性。説到怎麼辦,她説作為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評書藝術的傳承人,自己就有一份責任,要把評書藝術傳下去,不傳就會失傳。

  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表示,工匠精神第一條應該是一種“大愛”,愛自己從事的這個行業到癡迷程度,這才有可能出成績;其次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我要把我這個事情做到能想像到的最好的程度,一方面要傳承師傅教給的東西,同時在這一基礎上能夠創新,把這個行當做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兩條是工匠精神傳承的核心。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永革建議,“傳承離不開‘口傳心授’,今後要想把工匠精神傳承好,必須要堅持師承制。”他以自己為例,我是大木匠出身,比如故宮很多大殿都是由大木匠來做的,多數沒有圖紙,常見的柱子,看著一般粗,其實不一樣,都是有區別的,所以工匠就得利用智慧,合理地搭配木料,讓人看著橫平豎直。“你必須看老師的操作要領,看他的動作,才能夠悟出來,掌握得到。這些東西,完全靠書本去看,是悟不到真諦的,我就建議,今後我們一定要堅持師承制,把這種精髓原汁原味的傳下去”。

  論壇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主辦,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協辦。(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