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高澄:從“慈孝”看“道心”

2017年09月11日 09:53: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杭州9月8日電(見習記者 張煜歡)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從“六親不和有孝慈”,強調“慈孝”對於家庭和諧的重要性,到“慈孝者,思從內出,思以藏發,不學能得之”,倡導人要回歸“慈孝”本性,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始終將慈孝文化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日,中華慈孝文化節暨浙江省宗教界開展“傳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高澄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既有自身重要的學説,又是承載多種文化思想的載體,正如中華傳統慈孝文化,在道教中就以“道心”的形式呈現出來。

  “你看,‘慈’字是怎麼寫的?中間有兩個‘玄’,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是道教中‘天地之本心’的核心概念。”張高澄首先從道家經典《道德經》中提煉出慈孝文化的奧義,“老子曾曰,‘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乃三寶之首,又是‘天地之本心’的體現,因此慈孝文化與道教文化相融相通,‘道心’之説由此産生。”

  “在日常生活中,‘道心’亦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侍奉好長者並非易事,往往要集聚起全家的智慧來使他們舒心暢快。”張高澄認為,以“道心”侍奉老人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具體而言,應從“生理”與“心理”上雙重關照。

  “我母親今年已經102歲高壽了,膝下有六個子女,個個十分孝順。”張高澄以自身經歷作喻道,“在生理上自不用説,照顧好老人的身體是子女的本分。而從心理上來看,‘道心’亦是‘人心’,體察長者心思,方能順應其心,使其舒心舒顏。精神在愉悅中自然超越,身心和諧的水準不斷提升,生命的品質就會隨之而昇華。像我,就常陪母親唱唱歌解悶。”張高澄爽朗一笑,眉梢眼角間流露出對於長輩的深厚情誼。

  除了以“小家”見“道心”之博大,據張高澄介紹,其所在的天台山桐柏宮還將於近日舉辦一場孝道復興活動,以“小家”為點,擴大“道心”影響範圍,鼓勵附近鄉民爭當孝子,傳揚慈孝之風。

  可以説,“慈孝”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化標桿,同時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東方智慧”,而“道心”體現的是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共同的情感需要,也是維繫傳統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

  “在道教經典中有一句話,‘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弘揚中華民族的慈孝文化,不但有利於人際關係融洽和社會安定發展,對於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張高澄如是説道。

  據悉,此次活動由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及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主辦,由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靈隱寺承辦,並得到浙江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浙江中華文化學院、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商報浙江辦事處的大力支援。(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