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走出去”的川劇贏得越來越多的外國“粉絲”

2017年09月06日 10:14:5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重慶9月5日電 題:“走出去”的川劇贏得越來越多的外國“粉絲”

  新華社記者 黃豁、劉恩黎、周聞韜

  從阿姆斯特丹到布達佩斯,從德國科隆劇院到美國林肯藝術中心,近年來《鳳儀亭》《李亞仙》等傳統川劇名段進入西方藝術殿堂,獲得好評。

  “沒想到語言並沒影響海外觀眾對表演的理解,這充分體現了川劇的迷人之美。”有著“川劇皇后”之稱的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説。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川劇代表性傳承人,曾三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的沈鐵梅是國內川劇界的“領軍人物”。

  川劇有三百年曆史,流行于我國西南地區。明末清初,各地移民入川過程中,江蘇、江西、陜西等地南北聲腔與四川方言土語及説唱曲藝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川劇“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腔特色。

  2004年,沈鐵梅和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合作在荷蘭公演,嘗試將原生態的川劇“高腔”和西方交響樂融合,一曲《鳳儀亭》驚艷阿姆斯特丹。

  “那晚簡直‘瘋了’,人們都驚嘆于川劇的表演,一些觀眾還跑到後臺來‘堵’沈院長要學習唱腔的發聲方法。”重慶市川劇院博物館館長袁文革説。

  此後,川劇的海外商業演出邀請不斷,荷蘭、義大利、法國、比利時、匈牙利、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上演了川劇。

  不管是跨界交響樂還是聯手好萊塢導演,又或是使用現代的光影技術,創新與融合的理念讓傳統川劇更具現代活力,讓西方觀眾讀懂了川劇。

  不少人對川劇的印象停留在“變臉”“吐火”等令人驚嘆的技巧。沈鐵梅説:“這只是川劇的很小一部分,不能代表整個戲劇。川劇是一個‘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只有全面立體地呈現才能讓西方觀眾對中華文化、綜合審美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從而對咱們的傳統文化産生興趣。”

  “走出去”讓川劇贏得越來越多的外國“粉絲”。愛爾蘭姑娘席德專程跨越萬里前來拜師,在重慶川劇院一學就是幾個月;瑞士男孩瓦倫丁邊學邊演,迷上了《白蛇傳》中許仙的角色……

  近年來,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重慶積極探索讓傳統文化“走出去”。重慶市文化委副主任江衛寧介紹,重慶的川劇院、雜技團和芭蕾舞團等文藝團體已走出國門,在歐美地區演出上千場,他們用精湛的技藝講述著中國故事,弘揚著中華文化。

  “優秀的藝術能跨越國界與種族,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川劇,豐富它、美化它,讓這個有三百年曆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世代傳承下去。”沈鐵梅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