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央視綜藝《天下有情人》:匠心挖掘傳統節日新內涵

2017年08月30日 09:10:23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中新網8月29日電 8月28日晚,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推出七夕特別節目《天下有情人》。該節目以“歌頌愛情”為主題,以發展和延伸傳統文化為主線,運用科技手段講出中國故事,從七夕文化出發,挖掘傳統節日新內涵,解讀了幸福家庭和浪漫愛情的向上密碼,呈現出主流核心文化的“精神內核”。

  憑藉國家媒體責任擔當意識,央視綜藝頻道在文化類節目迅速崛起的大環境下“另辟蹊徑”,尋找到了一個具有“群體共鳴性”的創作切口,輔助獨具匠心的“年輕化”設計元素,深挖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易觸動人、鼓舞人、引領人的特質,在貼合時代脈搏、補充文化養料的過程中,讓文化類綜藝節目持久耐看,讓年輕群體不斷得到滋養。

  融合文化性、藝術性,講好中國愛情故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古至今有著許許多多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故事,對七夕節來説,“愛情”便是永不褪色的主題,而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情感的故事則是本次特別節目的亮點所在。

  科技是視覺呈現的重要推手和表現形式,以李玉剛的《剛好遇見你》為例,以寬8米、高10米的雨絲幕為經,以真人大小的小船為緯,經緯相交呈現中國傳承千年的工藝——織夏布,並以幕為載體講述織女織布、七仙女傳説的故事。節目中,千年技藝與現代科技交織融合,不分主體與客體,似是千年之約,也是歷史與文化魅力的再現。

  文化創新是講好故事的新動力,也是本次特別節目的一大特色。京劇、黃梅戲、崑曲等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更是國學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完美融合。將戲曲引向大眾,用老戲新唱的方式使戲曲從小眾走向流行。黃梅戲中《天仙配》講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人仙相戀的故事,表達國人對美好愛情的憧憬,而與流行歌曲《相思賦予誰》改編融合,不僅形式創新,故事的涵義也是相輔相成,更容易帶動觀眾的情緒。京劇中的《霸王別姬》和流行歌曲《一生所愛》,崑曲中的《遊園驚夢》和流行歌曲《沒離開過》也是採用同樣的融合形式。

  故事創新是歷史發展和延續的源動力,用別出心裁的方式講述出原有的中國故事更加彰顯歷久彌新的可貴。節目《觸不到的戀人》中,阿根廷魔術師米爾科用魔術演繹的方式將主人公八旬老人楊玉仙、陳榮超33年雙城相愛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陳鐸老先生也以朗讀書信的形式融入其中,使當時主人公的心境與情緒有如再現,感動了現場的數千觀眾和電視機前的無數人。

  七夕為愛祈願,挖掘傳統節日新內涵

  七夕節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寄情咏懷離不開的意象,不論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還是“兩情脈脈一水迢迢”,七夕節早已凝注了中國人的情感,是中華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天下有情人》便是在傳統節日中,挖掘出新時代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力量、新內涵。

  “穿針引線”折射中國的女性力量。“穿針乞巧”、“喜蛛應巧”、“蘭夜鬥巧”等乞巧的習俗在今天的社會很難見到,但是在今天社會仍然有其無限的魅力。古時女子用“乞巧”的方式乞巧智巧和愛情,現在的女性也有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愛情。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夏布繡為例,“繡”的出現是因為對“美”的需求,不僅是是中國女子智慧的體現,更是女性智慧和女性力量的集大成者。在現代社會,追求“美”和“自由”更成了所有女性的權利,而夏布繡的使用也有了新的範疇。在節目《仙女湖》中,由夏布和夏布繡設計而成的服裝,搭配在舞蹈演員的身姿中,極大地體現了中國女性獨有的優美和力量。

  “乞巧愛”到“追求愛”,展現七夕表達愛的習俗。此次七夕特別節目《天下有情人》,邀請了來自天津的何立娜家庭、江西的黃陽雲家庭、廣東的吳主剛家庭共三組全國文明家庭,分享他們的愛情。在現場採訪中,吳主剛獻給妻子深深的一吻,感謝妻子多年的相濡以沫的病榻前的不離不棄,十足“秀”了一把恩愛。同時在節目中玖月奇跡、劉璇和王弢夫婦、孫茜和蔡遠航夫婦、王麗達和湯子星夫婦等幾對現實中的真實明星夫妻也在節目裏勇敢的秀出了自己的愛情。

  巧築鵲橋夢到追求家國夢。事實上,關於七夕的愛情傳説很多,尤以牛郎織女的愛情為甚,牛郎織女天河相隔一期一會既是對夢想的渴望,也是對“橋”的渴望。在節目設計中,“橋”元素搭配山水畫卷著實吸引眼球,總導演顧志剛認為,“橋、山水等元素融入舞臺中,更能突顯出中國風和中國水墨山水畫的韻味,營造出流動的有韻味的水墨山水情,以外向的視覺感官再加上精心的節目設計以表達出豐富傳統文化內涵,從而展現巧築鵲橋夢到追求家國夢的中華情懷。

  從《中國民歌大會》到《朗讀者》,從《歌聲飄過90年》再到如今的《天下有情人》,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作為國家舞臺,始終以經典、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託,以流行元素為變數,弘揚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表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更為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添彩,增強了國家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