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網路文學不可止步于“爽點”

2017年08月28日 09:31:4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網路文藝觀察】

  作者:吳長青

  網路文學是當代文化景觀中不可回避的一道風景,一方面釋放出了巨大的文化産能,使得網際網路産業在文化領域中發揮了重要的效能。同時,也使得網路作家和眾多的文學寫手獲得了職業上的歸屬。作為一個新型的職業和已經發展起來的行業,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不過,有聲音認為資本控制著網路文學話語權,簡單地將網路文學等同於大網站。其實,這是一種誤判。網路文學也是百花齊放,並不因為花香花大就無視其他花草的存在。客觀上説,資本在網路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網路文學的主體不是資本而是“人”。在內容上網路作家已經進入到另一種宏大的歷史、文化敘事中,如果簡單地認為網路作家都是“目不識丁”的莽漢,似乎陷入“掩耳盜鈴”的誤區。這是網路文學發生的新現象,勢必出現新的格局。

  傳統文學在本質屬性上強調審美、教育等核心功能。傳統文學的本質即文化的文學觀念、審美的文學觀念和慣例的文學觀念。在童慶炳先生看來,這種除了廣義文學與狹義文學之外的慣例文學指的就是某種新文體、邊緣文體或實驗文體。我認為,按照傳統文學觀念,網路文學當屬第三種文學即慣例文學觀念。

  網路文學屬性裏的文學性、類型化在傳統文學中都不是抽象存在的。由傳播技術和社交軟體主導下的“對話性”和“社交性”,這才是網路文學區別於傳統文學屬性和功能的核心所在。

  網路文學開啟了大眾寫作的熱潮,也在改變著當代文學創作的版圖。特別是網路文學潛在的“對話性”,既是區別傳統文學的根本所在,也是網路文學成為新經濟形態的主要引擎。有論者認為,網際網路平臺的線上性和及時性使得這樣的對話更為便捷和真實。如果説傳統文學中的“對話關係”是帶有系統性的邏輯思維特徵,而網路文學則更為直觀、直接和純粹。這是傳統文學所不具備的。

  有批評者認為網路文學品質不高,無法被文學吸納。從整體性而言,文學是一個時期內的文化觀照者。網路文學固然存在事實價值領先審美價值的現實,甚至事實價值取代審美價值,但這不是考量網路文學能不能被文學接納的關鍵。也就是所謂的“享受”讓位於“快樂”原則,就據此作為不該被接納的證明。在我看來,網路文學具有較強的吸收與矯正功能,它正在與傳統文學形成互融,這是當代文學發生的新現象。

  網路文學逐漸被學院化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必將開啟網路文學新的創作形態與新的創作方式。在尊重基本藝術規律的同時,遵循網路文學的發展規律,對網路文學內容生産進行必要的訓練與引導,各類機構大面積的網路文學作者培訓也是一種有益補充。新的文化業態在新制度的催生之下不斷完善自身的成長機制,共同促使網路文學得到不斷的優化。因為,止步于“爽點”不是網路文學的最終歸屬。

  網路文學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這樣的問題仍舊在文學的自身之內,業界對此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應該虛心接受來自文學內部的批評。同時,也在接受社會的監督。特別是對於有建樹意識的網路作家而言,他們也有自我修復的迫切願望。這是網路文學走向自覺的一個新階段。任何對網路文學文本低劣的指責或是前途的唱衰和焦慮,都是對網路文學的誤讀,甚至就是誤解。網路文學需要學界的包容與正視,這既是一種學術上的關懷,也是對中國民間文學實踐的一種尊重。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5日 12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