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國家寶藏》:讓那些沉睡的珍寶在電視上“活起來”

2017年08月24日 11:01:19  來源:新聞晨報
字號:    

  看展品,聽講座,買文創衍生品……最近幾年,逛博物館逐漸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人們對博物館也越來越有好奇心。昨天,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北京召開項目啟動儀式,故宮博物院等9家博物館館長集結亮相。據悉,《國家寶藏》將精選9大博物館挑選出的珍品,用紀錄式綜藝的手法,講述珍品的前世今生,喚起觀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九大博物館精品一同亮相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今年以來,央視推出多檔有影響力的文化節目,讓電視行業迎來了文化節目大爆發。即將在第四季度登場的《國家寶藏》,則是一檔全新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

  談及選擇這一題材的原因,央視副總編輯朱彤表示,每一件文物都是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守護中華文明的寶庫。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央視的節目更要著眼未來,探索新的方向,“《國家寶藏》力圖對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讓觀眾在一眼萬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

  據悉,《國家寶藏》此番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9家博物館聯手,節目中,觀眾將能看到這九大博物館的歷史,更會看到每家博物館精挑細選而出的3件重磅文物,了解它們前世今生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這九大博物館覆蓋長江、黃河等重要的文化發祥地和聚集地,承載了博大精深的歷史人文記憶,能一同走上電視並不容易。“目前博物館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藏品不斷匯聚,展覽不斷豐富,不愁觀眾,但僅有這些夠了嗎?不夠。收藏是靜止、沉睡的,我們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這需要我們系統梳理文物資源,以多種方式展示獨特美。”

  至於會挑選哪些國寶登上熒屏,單霽翔直言,這絕不會是個容易的選擇,“選出的文物應該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結合,我們不刻意做明星化和話題式的處理,否則就會走進誤區,我們不希望節目給觀眾帶來困惑和誤讀,而是真正呈現悠久的燦爛的國寶。”而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則透露,鎮館之寶大克鼎有望亮相,“上海話中有‘一隻鼎’,大克鼎也是我們知名度最高、最好的,當然,我們的101萬件館藏都在候選之列。”

  紀錄式綜藝旨在吸引年輕人

  這些年,有關博物館、文物的紀錄片層出不窮,《國家寶藏》會玩出什麼新花樣,令人好奇。對此,《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于蕾透露,節目籌備醞釀有兩年之久,在當前電視市場上找不到“同類項”,“我們這次把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於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它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據悉,為了讓國寶文物能夠在電視上“活起來”,節目將通過各種不同的文藝手段來演繹國寶,同時,有影響力的專家、明星也會作為“國寶守護人”講述文物故事,串聯整季節目的嘉賓更將成為“《國家寶藏》特展”的001號講解員。于蕾表示,希望觀眾能感覺到,文物就像一個歷經風雨的人,有性格,有生命。“它們不僅可以代表我們民族的性格、價值觀,有些還在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觀眾能夠觸摸到文物身上的溫度,感知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當然,《國家寶藏》“紀錄式綜藝”的模式,也旨在吸引年輕觀眾。在啟動儀式上,多家博物館館長不約而同地表示,目前博物館文化已經成為年輕文化的一部分,30歲以下的參觀人群比重達到七成左右。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更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花絮——受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的影響,今年,有超過15000個大學畢業生報名要到故宮修文物,“我們相信《國家寶藏》可以打動億萬觀眾尤其是青年人群,這樣的節目,他們期盼了太久。”(曾索狄)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