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班固“燕然勒石”本尊現身!2000年前刻字依稀可辨

2017年08月15日 07:23: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宋宇晟)近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宣佈,該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確認了著名的東漢《燕然山銘》摩崖石刻所在。

  14日,記者聯繫了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姑茹瑪。她告訴記者,發現的這塊碑,碑文是古漢語,“我們初步解讀,基本可以肯定這個碑是《燕然山銘》”。

  談及該碑發現過程,她説:“這個碑文早就有,但是蒙古國那邊解讀不了。他們跟我們的蒙古史專家齊木德道爾吉聯繫已經有幾年了,從2014年開始就跟我們聯繫了。當時我們從這十幾個字推斷,以為是唐代的東西,那個時候蒙古國那邊讀出來的只有十幾個字。後來他們陸陸續續把碑文發過來,我們就基本斷定應該是漢代的《燕然山銘》。”

  “今年夏天,齊木德道爾吉老師專門去實地做了拓片。現在已經解讀出兩百二十多個字,石碑上刻的總共有二百五十多個字。史書中記載的《燕然山銘》是兩百九十多個字。雖然差幾十個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漢語中的助詞,像‘蓋’這種助詞就沒往上刻,而整個內容是一致的。”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元元年(西元89年),朝廷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攻伐北匈奴。姑茹瑪介紹,當時南匈奴也參加了這次戰役。

  如今,這篇勒石文章仍可在《後漢書?竇憲傳》中找到。據記載,該文為班固所做,《後漢書》全篇收錄。文章記載了此次戰爭的大致情況,重點記述了所獲戰果。

  史書載,漢軍從朔方三路北襲,竇憲遣各部將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騎兵三萬,戰車萬餘,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軍隊,前後俘獲招撫匈奴部眾二十萬人,窮追北單于直至燕然山,大獲全勝。竇憲等登上遠離邊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脈),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頌揚漢軍戰績。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次戰爭後,北匈奴勢力衰弱,但漢軍及南匈奴對北匈奴的戰爭並未就此停止。永元二年(西元90年),南匈奴再擊北匈奴。永元三年(西元91年),竇憲又派部將出兵北擊,此後北匈奴向西遠徙。史載“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燕然刻石是史書記載的邊塞紀功碑最早的源頭,這次刻石紀功行為被後世繼承下來,從而形成邊塞紀功碑的傳統,一直沿革到清朝。東漢時期多次漢匈戰爭中,永元元年戰役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使匈奴離開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

  事實上,被發現漢代石刻並非首次。朱玉麒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清代以來,陸陸續續在離杭愛山不遠的新疆天山的東部,發現了漢人與匈奴戰爭之後留下來的石刻,有些距離燕然勒銘的時間只有四年。

  成語“燕然勒功”即出自此次戰役後漢軍將紀功文字刻在石上的行為,後世以此指建立或成就功勳。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名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即借用該典故。(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