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你所不知道的端午習俗:送蒲扇、鬥草、五彩繩

2017年05月25日 13:45:32  來源:騰訊
字號:    

原標題:傳統習俗:這個端午我們不談龍舟和粽子

  文/金鐘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關於端午節的諺語,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我國民間便有端午節吃粽子和劃龍舟的習慣,但我們今天不談這兩個習俗,而是去看看那些鮮為人知的端午習俗。

  挂菖蒲、艾草

  “艾葉香,香滿堂。”這裡説的就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在門首挂上艾草或者菖蒲,或者將兩者綁成一束插在門楣上。古人認為在“重午”時五毒(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開始孽生,是犯禁忌的日子,於是端午時為了驅邪避毒,在門首挂菖蒲、艾葉,有的還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為之謀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喝了就能健康長壽,因此端午節也成“菖蒲節”,從清代就開始有此習俗了。

  而之所以選擇菖蒲,是因為菖蒲的草葉形狀像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古人認為此草可斬妖除魔、為民除害,祛病辟邪。之所以選擇艾草,是因為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而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從古代開始就是藥用植物,有較強的祛毒治病之用。民間有俗諺稱:“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蒲劍沖天皇鬥觀,艾旗拂地神鬼驚。”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功能之強大。

  而挂菖蒲,艾草這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在江西和安徽的部分地方會用蒜頭或者石榴花代替,因為蒜的氣味辛辣濃烈,石榴花在五月盛開,是“天中五端”(木菖蒲、水艾草、土若榴、金頭蒜、火英丹)之一,用以驅鬼除菌。為了祛毒,一些地區還會製作“五毒餅”,也就是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送蒲扇

  到了夏日,氣候悶熱,蚊蟲滋生,也容易沾染病菌,患病的幾率上升,蒲扇就成了“端午禮”不可缺少的一件。蒲扇,也就是蒲葵扇,是用蒲葵葉製成的扇,現多稱“芭蕉扇”,正是大家所熟知的活佛濟公手中之物。在端午時送蒲扇寓意著送來清涼,內含送扇人的祝福:驅走病害、祈福納祥、平平安安。

  一些地方有這樣的俗諺:“過節了,心裏慌,丈母娘把蒲扇當衣裳。”“小扇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不中不中!確實要借,等到秋冬。”烈日當頭,手持蒲扇,輕輕一搖動,便送來縷縷清香,驅走了悶熱,也驅走了病害,頓覺身心通泰。在一些人眼裏,端午節時送上蒲扇,比送貴重的珠寶還珍貴呢。

  關於蒲葵扇,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若非名德喧寰宇,爭得蒲葵價數高”。東晉時的丞相謝安風流倜儻,可謂是古詩的“明星”,他的言行便能引領著時代的潮流風尚。有鄉里人帶來5萬把蒲葵扇到京城,謝安就拿來用,一時間,京城人紛紛仿傚,爭相購買,蒲葵扇的價格漲了數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