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地鐵"丟書"3個月:僅239本書被撿超3次

2017年02月22日 15:36:53  來源:人民網
字號:    

  3個月前,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一場“丟書大作戰”活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1萬本書被“丟”在地鐵、航班和順風車等交通工具上,希望呼籲更多人利用通勤時間“開卷”。3個月過去了,活動主辦方新世相後臺顯示,4008本書僅被撿過1次,只有239本書被撿超過3次。

  其實,類似出“奇”招呼籲人們養成閱讀習慣的活動還有不少,比如有些主辦方推出先交“訂金”,一個月內讀完4本書退錢;有些則在微信裏建立閱讀群,號召入群人每日打卡讀同一本書。然而記者採訪時發現,“奇”招效果卻大多不理想。市民張先生説:“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花哨的手段也需要更關注效果,否則難免會落入‘曇花一現’的結局。”

  書“丟”了,誰在讀書?

  3個月前,參與“丟”書活動的不乏一些明星。比如黃曉明、徐靜蕾和張靜初等藝人紛紛曬出“丟”書照片。然而,這些書是誰在讀?有人讀了嗎?

  新世相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每一本書都有一個二維碼。撿到書的人掃碼就可以進入一個網頁,裏面都是這本書曾經的擁有者,大家可以交流讀書心得。如今,從這個平臺看,與明星有關的書幾乎集體退出了“流通”。比如馬思純“丟”了一本《追風箏的人》、王子文“丟”了一本《小王子》。黃曉明“丟”的一本《月亮與六便士》,惟一的記錄是當日撿到書的人留言“哇,撿到黃曉明‘丟’的書好開心,期待明天的活動”。

  書都去哪兒了?沒有官方統計。但有人在網上曬出過被地鐵保潔員當垃圾收走的圖片,也有人坦言不記得書最終丟到哪兒了。部分留下了轉借痕跡的書,撿書人很少留下閱讀感言,大多數選擇一言不發,只是系統顯示誰撿到了書。市民黃小姐曾經在北京地鐵東直門站撿到過一本書,如今書名叫什麼,她已經記不清楚了。“撿到書的時候挺開心,放在書包裏有一段時間,但早高峰的時候人太多了,根本掏不出來,而且書的內容自己也不是很感興趣。時間一長,我都忘記書丟到哪兒去了。”

  錢花了,書讀了麼?

  一位名叫“灰灰”的網友,職業是一名教師,她曾經交錢加入了一個英文書共讀的微信群。“就花了10元,也不是很多。群裏除了組織者會偶爾蹦出來説幾句,大部分人都不發言。歡迎入群的資訊是蹦出來最多的。因為錢不多,我最後就默默地設置了消息免打擾,書也一本都沒讀下去。”

  “各種讀書群加了不少,本意是刺激自己恢復閱讀習慣。但幾乎都是半途而廢。”市民范女士説,“有的群會設置一些作業,有些很直接就是推銷或者行銷。比如有的群要求發讀書筆記必須用一款付費的APP,可是我下載後發現根本不好用,書也就沒有繼續讀。”

  不過也有人很適應這種“社團式”閱讀方式。市民白先生在銀行上班,週末偶爾也需要加班。他説:“自從大學畢業,就沒讀過一本完整的書。後來加入了一個大概十多人的閱讀群,都是半熟臉兒。如果有人一週不交讀書筆記,群主就會把他踢出去。而且看到其他人的讀書計劃和心得,也能激勵自己讀下去。”

  市民建議為碎片時間增書架

  “除了上下班的時間,日常會有很多碎片時間。有時候讀一本書或者一篇短文,完全來得及。但是經常想讀書的時候沒有書。”市民嚴先生舉例,“比如在餐廳等餐的時候,或者在咖啡廳等人,經常有人拿起手機玩小遊戲打發時間。但如果有個書架,裏面有幾本書可以借閱,相信很多人願意去讀。”

  市民趙小姐帶著小侄子去餐廳用餐。趁著等餐上桌的空當,她攤開功能表,教小朋友識字。她説:“閱讀習慣要從小養成。但孩子什麼時候會讀書,這些需要大人以身作則。”(記者 劉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