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敦煌文保專家蘇伯民:壁畫會“得病” 醫治需“藥方”

2017年01月16日 13:55:50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沒想到昨天下午在成都博物館舉行的一場學術性很強的展覽成為眾多年輕學子心追手摹的學術範本。“敦煌藝術大展”正在成博熱展,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蘇伯民在成博學術報告廳為觀眾深度剖析了敦煌壁畫的修復和保護,為各位文博迷和藝術愛好者解析了敦煌壁畫身上的各種“病症”,以及“名醫”們是如何為“老古董”提供專業而貼心的“望聞問切”服務,講座後他還特別與各位專業的文博同行和文博學子進行了交流。甚至展示了“秘不外傳”的壁畫醫治“藥方”和“搶救療養”過程。

  壁畫跟人一樣,也會得“百病”

  莫高窟現存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200多身彩塑,26座文物建築,毫無疑問是人類文化、歷史文明的瑰寶。可都知道,壁畫跟人一樣,也會得“百病”,這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無數的課題,如何採用科學方法和先進儀器設備分析這些精美絕倫的壁畫的“病症”併合理“對症下藥”,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講座中,學化學出身的蘇伯民用專業的講述、科學的分析和實例,結合各色圖片,為成都文博觀眾帶來了一場極有價值的科普講座。比如他講到,敦煌壁畫建造在砂礫岩上開鑿出的洞窟中,長期自然營力的作用致使岩體和壁畫産生了多種病害,如岩體坍塌、底層洞窟被風沙掩埋、塑像傾倒、壁畫大面積脫落等;許多洞窟的壁畫存在有顏料變色、煙熏、起甲、酥鹼、皰疹和空鼓等多種病害。“起甲、泡狀起甲、粉化,這些病害極有可能造成壁畫脫落,一旦壁畫脫落,就是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需要我們對壁畫進行及時監測、修復。”蘇伯民介紹,正如人會生病一樣,壁畫也會發生各種病害,其中由可溶鹽移動造成的酥鹼現象,簡直就是壁畫病症中的最為凶險的癌症。

  他講到敦煌的壁畫為何容易生病。“因為從它的材質上來講它是泥質的壁畫,類似于我們農村有時候蓋土房子的草泥層,不像現代的水泥或者石頭的建築,相對於這種材質,它本身性質上來講就比較脆弱。另外,它又不可移動,它的保存環境不像博物館那麼安全,博物館可以控制它的溫度濕度環境等等各方面,把它放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裏面。而這種不可移動的文物,它本身保存的環境就受大環境的影響。而一些遊客參觀時亂涂亂寫也會對壁畫保存的環境造成干擾。環境的不利因素再加上本身材質的脆弱,我想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敦煌文化的脆弱。”

  他講到眾多科學分析對敦煌壁畫研究的重要。比如壁畫的繪製材料和病害的分析調查在當下可以用無損分析技術達到。通過對254窟的分析,對繪畫工藝和模糊畫面的識別,使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畫面呈現出來,甚至可以看到繪製者巧奪天工的生動技藝。比如對465窟採用的多光譜圖像分析,可以看到更加細微的畫面局部和梵文題記。比如對194窟採用科學技術的分析,可以看到當時繪製者使用了哪些昂貴的顏料,其年代和當時的色澤都可以推斷得出……歷經1000年、10個朝代更疊的敦煌壁畫,是人類文明的集大成者,通過科學分析,可以發現古人在藝術上的創作和技術上的創新,我們之前肉眼無法完整明白其中的奧義,通過最新的技術和儀器,它們穿透了時光的鎧甲,來到我們面前,讓這些壁畫滄桑的配方,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尚未洞察的柔情。就連壁畫上的墨,也透過高清精微的資訊獲取,看出了“墨霜”的痕跡。

  “成都觀眾的專業度和認真度讓我吃驚”

  70年來,敦煌研究院努力探索保護敦煌壁畫的各種方法,從清理積沙,扶正塑像,錨固壁畫等一般性保護工作,到採用高分子材料嘗試修復起甲壁畫,搶修了許多瀕臨脫落的壁畫。講座過程中,蘇伯民介紹了一些壁畫病害檢測的高科技,其中不少還是醫學手段。比如原本被眼科醫生用於檢查玻璃體層位的OCT圖像技術,被用於進行壁畫分析,分析壁畫中底稿線、定稿線的層次,判斷繪畫的工藝步驟。還有骨科診療中的X射線透視,也被用於X射線探傷,調查壁畫內部結構損傷。

  講座後,蘇伯民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敦煌莫高窟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作,需要不斷認識文物的劣化原因,以保護壁畫價值為根本,逐步探索和改進現有的各種保護修復方法,建立健全各類預防性保護管理措施和制度,實現敦煌壁畫這一珍貴人類文化遺産長久保存的目標。成都觀眾這麼熱情,不多見。“排隊參觀,井然有序,莫高窟和全國各地來的文物都是國寶級的,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我在這氣氛中確實感受到了觀眾對這些文物希望了解的這種渴望度。”蘇伯民提到,講座中來了很多年輕人,這給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作為文保與修復來説,人們的了解不多,“我在臺上看下面看得非常清楚,幾乎沒有玩手機、打瞌睡的,聽得認真,我很欣慰,也很高興。

  來之前我估計大家可能更感興趣的是藝術類的、有歷史價值的和佛教故事等,我擔心我的講座比較偏、專,小眾,不夠吸引人,可在講的過程中我很快打消了這個疑慮。成都觀眾的專業度和認真度讓我吃驚。”蘇所長提到,國外辦展,往往會請一些配套的相關專家做系列講座,既放大展覽對公眾的教育或宣傳作用,把更多知識傳遞給公眾,另外,通過系列講座,專業人員會傳遞比較全面的、系統的、正確的知識,而不是道聽途説。

  成都商報記者 謝禮恒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