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北京境內的長城有573千米 大規模修建於明代

2016年12月13日 10:52:41  來源:搜狐
字號:    
  原標題:573千米 北京長城那些事兒

原文配圖:城磚上發現日軍刻下的“步兵17聯隊佔領”字樣。

原文配圖:城磚上發現日軍刻下的“步兵17聯隊佔領”字樣。


  到今年12月,我國《長城保護條例》已整整頒布實施10年。日前,國家文物局發佈《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首次曬出了長城的“家底兒”,萬里長城總長度21196.18千米。其中,北京境內的長城有573千米,大約只有總長度的四十分之一。不過,世人所熟知的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等著名長城段落卻都在這四十分之一內。此外,北京還有大量盤亙在山巒之間的“殘長城”,因為其滄桑殘缺之美,吸引著無數中外驢友。包括箭扣長城、河防口長城、蟠龍山長城等。近日,北京晨報記者與長城保護人士一起,走近古北口蟠龍山長城,在被“殘長城”之美所震撼的同時,也發現其亟待搶修的危險處境,還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

  保護數據

  573千米橫跨6區

  北京段長城墻體長573千米,其中與河北省交界長度約124千米,共涉及平谷、密雲、昌平、延慶四區。另外還有關堡147座,單體建築1742座,相關設施6處。據市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域內長城始建於北齊,大規模修建於明代,自東而西分佈于平谷、密雲、懷柔、昌平、延慶、門頭溝境內,其走向大體上自北京城的東北繞至西北。與河北段長城相連,東鄰天津薊縣。包括北齊、明等歷史時期修築或使用的長城墻體及附屬設施。北京市域內的明長城建築遺存,保存了以城堡、關隘、墻體、敵臺、烽火臺、擋馬墻、障墻等多種形式的歷史遺存。

  已有開放點約17處

  截至2015年8月,北京段長城已有開放點約17處。其中既有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有古北口、紅石門等景區內的殘長城。

  市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表示,2000年至今,本市對市域內長城搶險加固約45千米,投入資金約3.67億元。長城修繕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及時履行各項審批手續。妥善保護了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使北京段長城的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在長城保護利用過程中,本市也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如密雲司馬臺長城以險、峻、奇著稱,修繕時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修舊如舊;懷柔西水峪段長城利用社會力量加強了對長城的保護。另外還配合APEC會議對懷柔區河防口段長城進行搶險加固,並鋪設了供遊人參觀遊覽的木棧道等,合理的開放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箭扣修繕完成40%

  據市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年底,懷柔區箭扣長城146號至150號敵臺及墻體修繕工程將會完成總工程量的40%。

  箭扣長城修繕由明永樂年有建築工以來第16代瓦作傳人程永茂擔任技術顧問。為保持箭扣長城的原始風貌,工程所用城磚全部為手工定制,用傳統方法燒制而成,尺寸和原有尺寸一樣,且每一塊都確保符合古建標準。整個修繕工程採用傳統工藝,用的也都是白灰、城磚等傳統材料。工人們將磚與磚之間做成蕎麥棱或泥鰍背形狀,同時用桐油摻和白灰來勾縫,結實又防水。

  這次修復工程的重點“天梯”和“鷹飛倒仰”因為山勢險峻,車輛無法進出。只能用20頭騾子,背著石灰、城磚等爬至半山腰,工人再通過纜繩、滑道等工具設施將材料運至施工地點。為了給騾子蓄足力量,每天給它們喂足飼料、豆餅、新鮮的草料等,還專門做油餅喂食,防止它們代謝不暢。

  保護新機制

  京津冀攜手推進長城保護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共同構建長城遺址保護協調合作機制。加強京津冀三地長城沿線抗戰遺址保護與利用。共同制定三地轄區範圍內長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整體保護計劃。同時在三地建立長城遺址宣傳互通互聯平臺,加強執法工作合作。

  2016年3月,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北京市文物局與天津市、河北省兩地的文物部門、文物執法部門簽署了長城聯合執法巡查的合作協議,對三省市涉及交界的文物特別是長城,開展聯合執法巡查。此次平谷、薊縣、興隆三區縣開展的聯合執法巡查是三省市落實協議的試點,待取得實踐經驗後,三省市將全面施行對長城的聯合保護執法巡查措施。

  保護問題

  多處坍塌或損毀

  據國家文物局發佈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由於長城分佈地域廣,修築延續時間長,除個別點段為磚石結構外,長城主體多為就地取材、夯土構築。加上長期以來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産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影響,保存至今的長城大多已坍塌或損毀,甚至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

  此外,長城保護常常被一些地方政府所忽視,對長城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責任落實、工作措施不到位,許多長城點段缺少必要的人員管理。

  修繕粗獷不規範

  今年,遼寧綏中“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反映出個別地區在長城修繕中,存在施工管理粗放,施工品質不高等情況,對長城本體或環境風貌造成影響。

  對此,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建設長城國家級監測管理體系,與測繪部門等合作採用無人機等方式加強巡查,強化日常養護與管理。

  同時,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優先實施一批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及時消除自然和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並加強長城科學保護修繕,針對存在的搶險不力、干預過度、工程管理亟待規範等問題,及早提出針對性措施,完善相關技術標準等。

  保護長城需公眾支援

  市文物局文保處處長王有泉表示,目前北京市長城保護主要是按照現有法規制度進行日常監管,同時市財政也投入了較大資金進行保護修繕。

  同時,還發動社會力量協助監督文物管理工作,例如今年成立的北京長城保護志願服務總隊中,志願者們就會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長城巡查,勸阻不文明行為,及時發現並上報破壞長城等行為。

  至於所謂的“野長城”,則主要依屬地管理原則落實保護措施,包括行業部門、屬地鄉鎮、村民,以及志願者看護等。未來五年內將逐步進行修繕,驢友經常去的,迫切需要保護的長城點段會較早安排修繕。

  對於長城的保護修繕,王有泉認為需要公眾的理解和支援。修繕過程肯定要按照原始風貌和傳統工藝來操作,但由於長城在修建之初,就是本著最低成本的原則,就地取材。這就給現在修繕出了難題。一些地方的長城就是石塊壘砌的,坍塌後只是一堆亂石,在把這些石塊恢復原狀後,有人就會覺得沒有坍塌的狀態好看,這就需要公眾對長城本身有所了解。

  保護故事

  一條山路走了幾十年

  12月9日一早,在距離市中心150千米的古北口,王長青又一次來到了蟠龍山腳下。蜿蜒的小路直通山上的長城。這條山路王長青已經走了數十年,他有些感慨,自己在慢慢變老,而長城還像兒時那樣,盤亙在山上,俯視著古北口。

  古北口是遼東和內蒙進入中原的咽喉要道,東面是蟠龍山,西面是臥虎山,中間古北口關城扼守著狹長的水道。王長青非常讚嘆古人選址修建這座軍事要塞的高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王長青是古北口鎮河西村人,小時候在家裏抬頭就能看到山上的長城。“那時我們都叫邊墻。”王長青説,長城最早的概念是父親灌輸給他的,每家都有院墻,長城就是古代咱們國家的院墻。

  幾十年來,王長青不計名利默默守護在長城腳下。上中學的時候,他經常到長城邊上打柴。站在將軍樓關口上,感覺眼前雄偉壯觀的長城真像一條蟠龍匍匐在山間。王長青説,這壯美的景象幾十年來他一直看不夠。

  給報社寫信呼籲保護長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不斷有人到長城上拆城墻建房,甚至圍豬圈。一時間,古北口長城被毀壞了不少。人為的破壞使許多地段的長城成了露著白茬兒的殘垣斷壁,王長青痛心疾首。

  1978年,20歲出頭的王長青給《北京日報》寫了一封信,呼籲搶救古北口長城。報社領導十分重視,編輯成內參後送到了中央和市領導的手中。王長青的這封信引起了很大反響,後來,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修復古北口長城指揮部”。

  從此,王長青也正式走上了保護長城之路,成為古北口長城的義務保護員。而古北口長城所轄的司馬臺、臥虎山等段落也陸續得到了修繕。

  歸攏散落城磚以待修繕

  從山腳到蟠龍山長城的制高點將軍樓,大約要走40分鐘。王長青對沿途的每一處景觀和歷史遺跡都如數家珍。現在這段長城已經被納入古北口景區,人為的破壞早已沒有了,但王長青擔心,修于明代萬曆初年的這段長城,已經有400多歲,在自然力的侵蝕下,會一段段崩塌。

  讓人感慨的是,蟠龍山長城還保留著各個年代的歷史痕跡。“這是當年修建長城時的磚窯。”王長青指著山腳下一處窯址説,古人修建長城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蟠龍山長城的敵樓都是城磚壘砌,而城墻很多段落均為磚石混合結構,中間再填以夯土。

  為了方便遊客近距離觀賞長城,村裏修葺了登山步道。沿著這條步道可以直達城墻邊上。長城沿線都有巡護員,王長青一路和他們打著招呼。“我現在一直和村裏説,發現散落的城磚就歸攏到城墻邊上,以後修繕的時候都能用上。”

  敵樓發現日本兵刻字

  沿著長城邊緣向將軍樓走,隨處可見城墻上坑坑洼洼的傷痕。王長青説,這些損傷有的是經年累月自然風化所致,也有抗戰時日軍槍炮留下的創口。

  走到將軍樓下,王長青指著城磚上一處一尺見方的錐形創面説,這就是日軍炮彈炸出的彈坑。爬到將軍樓敵臺上,抬頭就可以看到樓頂上一個漏斗型的圓洞。“這也是日軍炮彈炸出來的。”

  1933年,長城抗戰打響,日本關東軍欲突破長城防線,進軍京津。王長青説,當時國民黨17軍一個團在蟠龍山近五公里的長城上與日軍對峙。將軍樓是一處指揮所,遭到了敵人的炮擊。由於後來日軍在嚮導的帶領下,繞過了長城關口,使古北口守軍腹背受敵,最終被迫撤退。將軍樓隨後也被日軍佔領。

  在多年的長城尋訪之中,王長青有一個習慣,就是觀察城磚上的刻字。這些刻字絕大多數是不文明遊客留下的,但幾年前王長青有了意外發現。在將軍樓內的一塊城磚上,竟留下了當年日本關東軍刻下的字跡。這塊城磚位於將軍樓中心部位,從右向左刻下了一行字:“步兵17聯隊佔領”。王長青説,字跡刻得很深,應該是刺刀留下的。“這可以算是日本侵華的一個罪證了。”

  修繕要保留歷史傷痕

  蟠龍山長城很多段落都有不同程度的磚石脫落現象,一些城墻已經空鼓。“再有一場大雨,有些地方就有坍塌的危險了。”

  在將軍樓上,幾處門洞的券拱已經坍塌,可見參差的城磚懸在頭上,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一層磚墻了。好在傳統建築工藝異常堅固,灰漿已經與磚石化為一體,短時間內還不會倒塌。

  王長青説,多年來他幾乎走遍了密雲境內的所有長城,也與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修繕要堅持使用傳統工藝,以消除險情為主,保留歷史遺跡,切忌修成新的長城。”這是大家達成的共識。

  王長青認為,蟠龍山長城在修繕中,那些參差的斷面一定要保留,可以採取加固的方式防止其進一步損壞,但那種殘長城特有的歷史美感一定要保存下來。市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去年完成了古北口臥虎山段長城的搶險加固後,目前蟠龍山將軍樓段長城搶修加固項目也已完成方案編制,待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將啟動修繕工程。

  ■記者手記

  保護長城將成為一門藝術

  登長城就要趁天好。我們爬上蟠龍山長城那一刻,頭上是藍藍的天,放眼可以看到幾公里外的敵樓。這時在群山之間蜿蜒的長城真像是一條巨龍。此刻人的詞彙是匱乏的,只想説太美了。

  長城義務保護員王長青説,這些年毀壞長城的現象已經很少見了。的確,任何人在登上長城那一刻都會被震撼,你不忍去破壞它。在城磚上刻字已經成了一件很LOW的事情。

  當然在長城上刻畫的人還是有的,古今中外都有,可能那些人在登上長城那一刻,無法抒發自己激動的心情,必須書寫出來才能平復。比如1933年在長城上刻下自己部隊番號的那個日本侵略者。

  長城真是先輩留給我們的一筆會無限增值的財富。時間越久,價值越高。人們不僅喜歡它的雄偉壯觀,還有那種蒼老,那種斷壁殘垣的殘缺之美。這就産生了一種矛盾,對長城的修繕不是讓其青春永駐,而是要修舊如舊。既要保證它的安全,又要維持那種歷史的滄桑。

  未來,修繕保護長城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簡單的工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