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四川“挖坑專業戶”:挖出國門到越南考古(圖)

2016年10月28日 08:29:02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高大倫專注“玩”考古已有14年。

  人物名片

  高大倫,男,漢族,195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四川高縣人,碩士,研究館員,現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985年7月-1998年1月,四川大學歷史系任職,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8年1月-2001年3月,在四川省博物館歷任副館長、代館長。2001年3月-2002年8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任副局長。2002年8月至今,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黨總支書記,《四川文物》主編。

  我們要闖出一條新路!”10年前,四川甘孜州石渠縣,4000米海拔的橫斷山上,高大倫扔掉手中探路的竹竿,振臂高呼。

  經歷了一場跋山涉水、歷經艱險的考古後,一個新奇的名詞在高大倫腦中浮現並最終轉化成現實——“西部探險考古中心”。該中心為全國首家,高大倫要的是“比一般的考古多一份驚險刺激、比一般的探險多一份嚴肅和厚重”。走進俄亞,踏訪米倉道……深山裏,他曾被野狗咬傷,兩山間,他坐在竹筐裏從鋼索上滑過。中心成立後,高大倫推動了13次考古探險,踐行著創意初衷。

  就在建立探險中心的2006年,高大倫帶領團隊前往越南考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為全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獨立進行考古發掘的單位。3年前,高大倫再開“腦洞”,牽頭建起全國首家虛擬考古體驗館,推出全國第一部少兒考古卡通讀物。今年,體驗館再度升級。一面探古尋幽,一面推陳出新,低頭看古跡滄桑,抬頭望數位動漫,高大倫認為,守住傳統考古猶如做好加減乘除。在這個基礎上,得來點“方程式”,才能讓考古在趣味中生出深度和溫度。

  “創新,必須持之以恒。”高大倫專注“玩”考古已有14年。10月8日,省人才工作會議上,18人獲得首屆“四川傑出人才獎”表彰,高大倫便是其中之一。

  

  腦洞大開沒套路

  建起首家虛擬考古體驗館

  10月24日下午4點,身穿格子襯衣、腳踩運動鞋的高大倫,步履輕快地推開辦公室的門。一排書櫃映入眼簾,書架上,密密麻麻地堆滿幾百本書,除了考古書籍,還有幾本時裝雜誌。

  在許多人眼裏,今年58歲的高大倫是年輕態的。欣賞時裝表演,觀看前沿電影,翻翻動漫雜誌,雖然不抽煙不喝酒,但他的娛樂選擇依然豐富。“正是涉獵廣泛,讓我獲得了人才獎。”高大倫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獲獎,勝在創新。

  “誰也不知道,高院長下一齣又要來個什麼新花樣。”在省考古研究院人力資源負責人劉主任的眼裏,高大倫的“腦洞”沒有套路。當嚴謹古老的考古學和他的“奇思異想”相碰撞,多個“首家”應運而生,其中之一,便是普惠市民的虛擬考古體驗館。

  不擺一件文物,在這個全數字化的體驗館裏,開館3年來,6萬餘名市民到此免費體驗“穿越”的感覺,或者走進三維動畫,窺探古墓麗影,或者“客串”原始人,鑽木取火。

  全國首家,讓該體驗館貼上了“洋盤”的標簽。新奇的事物還曾引來誤會。為讓市民近距離了解文物修復程式,體驗館在一角設置了“文物醫院”。開館後,曾有市民慕名而來,張口便問:“聽説,這裡可以看病?”

  在公共考古領域,虛擬考古體驗館立下標桿。高大倫認為,普及考古,就該由行業人來完成。

  三年前的秋天,他望著省考古研究院前200平方米的空房,摳起了腦門。

  “要守住本行!”最終,他毅然否決了出租房屋賺錢的提議,扶了扶眼鏡説,“不如建個考古博物館。”

  這個想法並非心血來潮,早年在日本留學時,高大倫走進奈良的橿原考古博物館,“為之一驚”,因為它不僅展出出土文物,還融入了考古教育。反觀國內,一些大型博物館的角度不在考古,多在觀賞;而風靡一時的《盜墓筆記》等涉及考古的文學、影視作品,多帶有演繹成分。真實的考古究竟是怎樣的?他曾試過帶領市民到發掘現場觀看,但這樣的“現場教學”畢竟效果有限。高大倫認為,要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就應當有屬於自己的博物館。

  “展出實物肯定行不通,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負責安全的人提出異議,高大倫再度任大腦“天馬行空”起來,愛看電影的他,想起了科幻片中展望星球的畫面,來了主意,“不能用實物,可以嘗試虛擬的。”三個月後,雪白的墻壁上貼滿了動漫壁畫,古墓、摩崖石刻等古跡“裝”進了三維空間的影像裏,虛擬考古體驗館正式落成。

  闖入數字資訊領域的高大倫知道,數字化世界只有變數,沒有常量。於是,他成為體驗館的常客,鑽入營造的虛擬空間裏,撫“石”弄“火”,琢磨新點子。今年5月,體驗館從1.0版升級為2.0版,引進VR眼鏡,在投影下的立體空間裏,市民只要點擊“傳送門”,被選中的畫面就會放大,恰如置身其中。

  “還會有3.0版,甚至4.0版。”高大倫説,自己有一個停不下的瘋狂大腦。

  

  開國內考古先河

  創立第一個考古探險中心

  “四川盆地,就是藏寶盆嘛。”守著天府之國這片廣袤的土地,挖土尋寶,高大倫言語中透著驕傲,“四川的文物不是最多的,但卻是最多樣的。”

  為了尋寶,10年前,高大倫牽頭成立了西部考古探險中心。以考古探險的名義專門成立一個機構,之前國內從來沒有過,四川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勇者。

  想法脫胎于一次探險經歷。2005年7月,高大倫與多家學術機構聯合,前往康巴地區,途經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區,沿途對文物、民風民俗等進行綜合考察。一路艱險,海拔幾乎都在3000米以上,許多地方沒有路,也沒有橋,越野車陷在河中的情況常常發生……高大倫認為,這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考古學田野調查,不固定區域的挖掘,邀請與學科相關的專家加入,能使考古更透徹。於是,成立考古探險中心“順理成章地提出來”。

  2006年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部考古探險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高大倫只任命了一個經驗豐富的隊長坐鎮,中心主任兼辦事員由一人包攬。高大倫還提出要求,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活動。他認為,“創新不是一項需要專門投入人力物力的事,而是工作中自然而然發生的。”

  此後十年,西部考古探險中心組織實施了走進涼山州木裏縣俄亞鄉、大小金川古戰場、五尺道考古探險考察等13項活動。其間,考察隊員們遭遇了種種危險,惡劣多變的天氣、近在咫尺的懸崖、令人生畏的高原反應、突然爆胎的車輛、壓縮餅乾加礦泉水充當的早餐、夜晚幾乎被狂風暴雨掀翻的帳篷……

  他們曾走進全省唯一不通公路、不通電、沒有醫院的山村。騎在馬上,走在萬丈懸崖邊,高大倫的心裏“一直不踏實”,生怕馬哪一腳踩空。晚上,高大倫被野狗咬傷,等找到最近的診所打狂犬疫苗,已經過去22個小時。

  高大倫發現,參加活動的專家改變了對很多文物點的原有認識。年輕人參加兩三次活動後,對四川古文化的整體面貌有了直觀的了解,結合研究課題、考古發掘,很快就能進入角色。

  考古足跡遍佈全川,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高大倫回憶,“最險的一次莫過於俄亞探險。”當時,一行人走到木裏縣依吉鄉,在一個必經渡口,發現沒有渡船。村民在距離江面40米高的空中,架起兩條200多米長的鋼索,上面懸挂一個竹筐,就算是來往的交通工具。高大倫戰戰兢兢地坐進竹筐,岸上的人用力一拉,竹筐便開始搖動起來。他一低頭,看見竹筐下面居然破了好大一個洞,趕緊抓住拴筐的繩子。尖叫了幾分鐘後,竹筐順著鋼索溜到了對岸。

  直到現在,回憶起當時的這一幕,高大倫還心有餘悸,“你説,要是從漏洞裏掉下去,還有命麼?”

  

  率隊到越南考古

  挖下“走出國門的第一鏟”

  高大倫常常打趣説,考古人就要善於“挖坑”。在許多人看來,他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挖坑專業戶”,不僅在國內挖,還要走出國門挖。

  “從20世紀20年代後,中外考古界便開始合作,但都限于中國境內。”高大倫認為,這不應該,也不正常。僵局的打破,就在2006年。

  “去越南考古,就是因為它。”説著,高大倫在紙上畫出一把形似寶劍的玉牙璋。1998年,當他從越南學者那裏看到圖片時,驚呼起來,“跟三星堆的太像了!這種複雜的文物,能如此相近,一定在文化上有聯繫。”

  2004年夏,高大倫在考察越南國家博物館時,趁機向館長提出到越南進行考古發掘。2006年秋天,他領著考古隊,帶著中國特有的考古工具洛陽鏟,出發了。

  在越南永福省義立遺址,高大倫十分詫異,“這兒的環境和四川太像了!”在一片水田旁,考古隊持續三個月,挖了100多平米後,跟三星堆文物模樣相似的陶罐、玉璋逐一齣土。

  “三星堆是我見過最神奇的遺址。我期待再發現三號坑、四號坑。”説著,高大倫打開電腦,放進一張光碟,播放起《神樹的傳説》。這是國內推出的首部3D考古動漫故事片,導演正是高大倫。片子的主角是三星堆寶物“青銅神樹”。高大倫説,他的標準,“是好萊塢大片。”

  58歲的高大倫對於動漫有種執拗的追求,他認為,這也是普及考古必備的方式之一。

  華西都市報記者毛玉婷攝影吳小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