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杭州祖孫倆的油紙傘情緣:傳統手工藝有了國際化夢想

2016年08月11日 10:53: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杭州祖孫倆的油紙傘情緣:傳統手工藝有了國際化夢想

  劉偉學在製作油紙傘。 紙傘之家提供 攝

  中新網杭州8月10日電(記者 趙曄嬌 實習生 陳笑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有一對祖孫,做著傳統的余杭油紙傘,延續著一段紙傘情緣。

  余杭油紙傘曾是杭州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備雨具,至今已有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了杭州最早的油紙傘店,當時有漁船傘、文明傘、大紅傘等多個品種。

  時過境遷,余杭油紙傘在傳承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傳統工藝都會遇到的共性問題——無人繼承,直到劉有泉的出現。

  劉有泉是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西塢村人,是當地余杭油紙傘傳承人。2006年,油紙傘製作在他的發起和推動下,重新進入了社會的視野,“在這之前幾乎已經沒有人做了,但我覺得就這樣失傳了很可惜,就想要繼續做下去。”劉有泉有著一個手藝人對傳統技藝的崇敬與繼承的使命感。

  每次説起做油紙傘,劉有泉都有一種失而復得的欣慰。他做油紙傘一直堅持按照傳統做法,需要歷經70多道工序。首先需要將優質的毛竹鋸成大小合規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凈,再劈開做成傘骨。一根竹筒要被劈成36根左右的傘骨,再在傘骨上鋸槽、打眼、穿傘和穿線等。傳統余杭油紙傘的傘面為桃花紙,浸入柿子漆,一張張黏貼在傘骨上,而剛黏好的紙傘不能直接在太陽底下曬,要在室內吊起來陰幹,等傘幹透了,就將桐油和清油一層層均勻地刷在上面。

  使用傳統工藝製作的過程很複雜,老藝人們講究慢工出細活,一把戶外傘需要兩周左右才能製作完成。

  劉有泉難捨油紙傘情懷,重拾手藝做起油紙傘,讓這被遺忘的藝術重新煥發了生機。他多年與油紙傘為伴,他的孫子劉偉學耳濡目染,從初中開始,劉偉學就看著毛竹在爺爺手中變成了一柄柄傘骨,看著普通的紙張變成了一張張花樣繁多的傘面,覺得新奇又有趣,便開始跟在爺爺身邊,給爺爺打下手。久而久之,劉偉學心中的紙傘情結生根發芽,他認為自己也有義務承擔起傳承油紙傘工藝的重任。

  余杭油紙傘。 紙傘之家提供 攝

  對於孫子的傳承,劉有泉心中充滿了矛盾,他希望有人繼承這門手藝,卻也希望孫子有份穩定的工作,這是長輩的心願。

  最終,劉偉學的堅定打動了爺爺,他辭掉工作,和幾位同學合夥,專心學習傳統油紙傘技藝,並融入了適合現代的元素,成立了“紙傘之家”設計工作室。看著一切井井有條,劉有泉一直懸著的心才稍稍放下。

  然而,這門手藝的傳承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一開始的信心滿滿,劉偉學漸漸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做了10把傘,有5—7把是報廢的,有的撐不開,有的就算撐開了傘骨也會斷,有的能撐開但是難收回,有的能收起來但是比較笨重不方便攜帶。面對著一把把失敗品,劉偉學心情複雜。

  困難並沒有使他放棄,在爺爺劉有泉的指導下,劉偉學一次次改良圖紙、一次次將竹子搭成不同比例的支架。漸漸地,劉偉學的油紙傘製作漸入佳境,還吸引了一些專門從事傳統手工藝及其衍生方向的專業設計師前來參觀交流,在切磋中,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更加現代化、專業化,甚至一舉衝出國門。

  今年年初,巴黎舉辦的Maison Objet家居裝飾博覽會,設計師打算帶著劉偉學工作室製作的紙傘前去參加。放在眼前的是一把直徑為三米的大傘,原型是劉有泉按照傳統方法製作的,但是傘材質很普通,顏色、花樣都偏陳舊,並且非常龐大,需要2-3個人合力才能撐開。

  “為了更加迎合現代人的審美,也方便帶出國門,我對傘骨的結構以及傘面的顏色進行了改良,更輕便牢固,一個人就可以撐開。整個過程耗時半年。”當得知油紙傘在巴黎Maison Objet家居裝飾博覽會上獲得了如潮的好評,各國參觀者紛紛與傘合影留念時,劉偉學激動地説,我們把傳統手藝帶出了國門,感覺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報,

  如今,劉偉學的油紙傘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油紙傘吸引了不少媒體雜誌的目光,紛紛前來採訪。劉偉學還建立了專門的中英雙語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他告訴記者:“現在有很多人知道了我們的‘紙傘之家’,很多人都會來訂我們的油紙傘。特別是還有來杭州旅遊的外國人,會特地到府訂一把傘作為紀念,他們覺得這個工藝品既有中國特色又很好看。”

  如今,隨著G20杭州峰會即將召開,劉偉學覺得新一次的機遇又來了,他力圖在傳統慣例與現代審美之間找到平衡,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從而將余杭油紙傘推薦給更多的海內外朋友。(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