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莎翁歷史劇“王與國”三部曲中國首演

2016年02月19日 07:0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 高凱)2月18日,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正式亮相國家大劇院,開啟莎翁歷史劇“王與國”三部曲的中國巡演首站序幕。

  “這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第一次在中國進行大規模巡演,非常高興各位來觀看我們的演出,這個演出是莎翁的偉大君王係列作品的一部分。”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藝術總監格雷戈里·道蘭介紹,“我一直堅信,我們能夠通過分享和交流加深彼此在文化上的共識。我知道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戲劇遺產,具有恢弘的體量、復雜的情節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思想內容,這與莎翁的作品交相輝映。因此,我們非常高興能夠來到中國,用莎翁最受歡迎的一些歷史劇制作來紀念這位大文豪逝世400周年。”這位曾被英國《泰晤士報》讚譽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莎士比亞戲劇導演”,如今這個世界著名劇團的掌舵者,帶著“夢幻般”的團隊和超豪華的演出陣容亮相此番中國巡演的首站國家大劇院,上演三部劇力萬鈞的作品,講述英國歷史上的蘭開斯特王朝傳奇,通過一個玩世不恭的年輕人如何成長為君臨天下的一代帝王的故事,挖掘戰爭、愛、友誼和責任等主題。

  由亞歷克斯·哈賽爾、安東尼·謝爾、奧利弗·福德·戴維斯領銜的全明星陣容閃耀登臺,讓北京的觀眾在國家大劇院的劇場里,感受到來自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特福德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成員的專業與熱忱,在原汁原味的劇場體驗中集體沉浸在緬懷莎士比亞的情緒里。

  今晚,莎翁“王與國”三部曲之《亨利四世》上部正式與觀眾見面。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力求呈現百分百斯特拉特福德觀演效果,特意在觀眾席兩側增設了聲效設備和燈光設備,並在觀眾席池座後方增加了調音臺。所有這些設備都由團方從英國空運來京,雖然導致一部分座位無法售票,但卻讓現場觀眾享受到環繞式最佳試聽體驗。而難能可貴的是,更有九位音樂家現場演奏,為演出配樂,更貼近莎士比亞戲劇的原汁原味。正如格雷戈里·道蘭所說:“莎士比亞的戲劇怎麼能缺少小號?”而《亨利四世》的故事,也從亨利四世篡奪了英國王位開始。亨利四世因篡位而良心不安,打算前往耶路撒冷參加聖戰以懺悔贖罪。可眼下各方貴族勢力蠢蠢欲動,禦座岌岌可危、禍患迫在眉睫。而王位繼承人哈爾王子卻整日里遊手好閒,與一幫結交于市井,以福斯塔夫為代表的狐朋狗友鬼混在一起,令亨利四世倍感失望。當叛軍起兵謀反,戰爭一觸即發,哈爾王子頓悟身為王子的職責與使命,加入徵討的大軍,而福老爺也率領一群衣衫襤褸的士兵一路追隨。

  《亨利四世》一直被視為莎翁歷史劇中最成功也最受歡迎的一部,莎士比亞在這部作品中突破了傳統歷史劇多線索交織的網狀結構,採用了兩線並行發展的架構——以亨利四世為代表的宮廷生活和以福斯塔夫為代表的市井生活,而串聯起兩條線索的正是放蕩不羈的哈爾王子——之後的亨利五世。格雷戈里·道蘭評價:“莎士比亞筆下的亨利五世是一個復雜、多面的角色,我們見證他的成長,看到他身邊誰最值得信任,看他如何利用國家賦予自己君主權利,看他在戰時如何進行道德選擇。我們必須記住,莎士比亞不是在寫一部紀錄片,他是在為他的時代寫一部戲劇,所以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而不是歷史上那位真實的君主。”作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劇中哈爾王子飾演者亞歷克斯·哈賽爾表示:“能夠一路把亨利五世由一個叛逆的王子演到一位偉大的國王,我深感榮幸。我會想,假如上帝是命定我作為他的出口,他要通過我來說話,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那種感覺一定很奇怪,而這個戲就是想要展現給觀眾的這一面,亨利五世也是一個凡人,被放到了一個極端的境地下,他也害怕,也沒有準備好。”而在劇中出演喜劇人物福斯塔夫一角的,是英國著名戲劇家安東尼·謝爾,劇中他插科打諢、放浪形骸,以成為別人樂趣源頭自居,高超的演技被英國《衛報》評價“安東尼·謝爾表演的福斯塔夫豪邁偉岸、魅力四射!”

  19至21日,皇莎還將繼續為北京觀眾帶來《亨利四世》下部及《亨利五世》,厚重質感再現英格蘭中世紀的鐵血戰場與喧囂市井,亦莊亦諧上演殘酷的王廷政變與紛繁復雜人性掙扎。正如道蘭所說:“這不是一部反戰劇,也不是一部主戰劇,而是帶我們走進戰爭,感受戰爭是什麼?以及戰爭的代價。這部劇既不是宣傳工具,也不是聲明宣言,他本身是一場戰爭的激辯。盡管莎士比亞已經逝世了400年,但他的著作仍然跟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沒有一個作家能像他那樣,通過一係列故事和鮮活的角色涉及到如此廣泛的人類經驗。他以360度的視角、令人驚訝的語言和斐然的文採去闡述人性,他告訴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悲傷,什麼是嫉妒、雄心、失落,什麼是生與死。莎士比亞洞悉人類,他明白人類有多偉大,也知道人類有多殘酷。他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也是一個極富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劇作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