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歲末各項文學評獎中,本地作家金宇澄的《繁花》以風卷殘雲之勢幾乎囊括所有榮譽,被人戲稱《繁花》“很忙”。2012年《收獲》長篇小說秋冬卷上發表的《繁花》實際上已經跨過兩個秋冬。2013年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書號中心登記的原創長篇小說達4798部,為何《繁花》獨秀?記者 施晨露
長篇年產量高,《繁花》最奪人眼目
過去的一年被業內稱為 “長篇小說大年”。一方面近5000部的年產量約是本世紀初的10倍,另一方面,國內幾乎所有一線小說家都在這一年推出了自己的長篇新作:50後、60後一線小說家交“集體作業”,70後小說家在去年也有多部頗具分量的作品問世,如徐則臣的《耶路撒冷》、田耳的《天體懸浮》、喬葉的《認罪書》等。
對此,文學評論家、《收獲》執行主編程永新評價,從前年到去年,長篇小說的創作來說無疑是豐收的。《繁花》在這其中奪人眼球,因其一方面在寫作方法上與傳統話本小說有沿革關係;另一方面,它的現代意識與傳統緊密結合,揭示了從“文革”到改革開放,一代人精神層面的失落,小說獨特的語言喚醒了地域文化。
文學批評與讀者需求有距離
創作數量多、有分量的作品不少,為何讀者卻有《繁花》獨秀的“錯覺”?程永新認為,一些作品的價值可能需要時間沉淀才能被讀者更好地接受。“比如韓少功的《日夜書》,文學批評對其復雜性的闡釋還遠遠不夠;比如蘇童的《黃雀記》,仍舊寫的是小街,但精神層面的轉移與變化,很多評論者還沒有認識到。”在程永新看來,與長篇小說的豐收相對應,文學批評顯得相當孱弱。“文學批評正變得越來越學院化,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越做越小。充斥媒體的或是指鹿為馬式的評論,或是應付文章,對讀者構不成影響。實際上,讀者對于真正既有思想高度又有藝術敏感洞察、‘走在前頭’引領式的評論,需求是非常緊迫的。”
展望今年,程永新認為,長篇小說創作的強勢還會延續,這與出版和市場有一定關係,“碎片時代照理說中短篇應該‘吃香’,但中國市場上就是長篇賣得動。在作者內心,也更傾向于長的才能奠定文學地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