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兩岸文化溯源

閩南文化的種類

2013年07月23日 14:42:5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閩南文化節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的節日。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于2010年2月27日在泉州隆重開幕,由泉州市政府、臺盟中央、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臺灣成功大學、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

  至今,閩南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了3屆,2013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將在泉州舉辦。

  文化種類

  南音

  南音是泉州地區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代表[1]。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它匯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後來又吸取了元曲、戈陽腔的特長,並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會一體而逐漸成為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的美妙樂種,尤其長于抒發鄉人思親、遊子懷鄉的真摯情懷,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南國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人們如疾如醉的心田。由於南音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曲調優美、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拍胸舞

  “拍胸舞”發源於福建泉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廣泛流傳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臺灣等地區。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

  惠安女文化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説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佈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凈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説,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鬆肥大的褲子,腰帶是紮在肚臍下面。

  德化陶瓷

  德化縣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德化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 。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