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被偷竊的藝術與愛情—讀《偷香竊愛,一個愛情故事》

2017年06月19日 13:26:21  來源:中國作家網
字號:    

  [摘要]澳大利亞作家彼得·凱里的長篇小説《偷香竊愛——一個愛情故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邁克爾·布徹·博恩原是澳大利亞的知名畫家,離婚後因潛入家中偷竊自己的名畫而入獄四年。

  澳大利亞作家彼得·凱里的長篇小説《偷香竊愛——一個愛情故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邁克爾·布徹·博恩原是澳大利亞的知名畫家,離婚後因潛入家中偷竊自己的名畫而入獄四年。刑滿釋放後,他不得已蟄居鄉野,繼續從事繪畫創作,並照顧體重達兩百多磅且患有癡呆症的弟弟休。某個暴雨之夜,漂亮的瑪琳·萊博維茨闖入了他平靜的生活,瑪琳是已故著名現代派畫家萊博維茨的兒媳,她從美國來到澳洲,是為了尋找公公遺留的價值連城的名畫。沒想到鄰居被殺,鄰居家的萊博維茨名畫被盜,警察懷疑上了博恩。窮困潦倒又不甘心的博恩不得已與瑪琳聯手,企圖東山再起。他出走澳大利亞,跑到日本辦畫展、去紐約賣畫,然而種種事件和陷阱卻讓他始料不及。一場衝突之後,邁克爾帶著弟弟休回到了澳大利亞的內陸小鎮,再次過起了平淡無奇的生活。

  彼得·凱里是當代澳大利亞文學的領軍人物,被譽為“澳大利亞最有才華和最令人激動的作家之一”,他曾二度榮獲布克獎,主要作品有《奧斯卡與露辛達》《傑克·邁格斯》《凱利幫真史》《偷香竊愛》《主仆美國曆險記》《眼淚的化學》等。凱里的作品怪誕、幽默,具有寓言式小説和科幻小説的特徵。多年來,他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此書中凱里以“名畫”為中心,勾勒了一幅現代人狡詐貪婪、欲壑難填的嘴臉。

  整部小説圍繞著“名畫”的佔有而展開,因為佔有“名畫”意味著金錢與社會地位。博恩不滿因離婚而不得不放棄所有錢財,鋌而走險偷盜自己已賣出的名畫用以辦畫展,企圖東山再起;博恩的贊助人、收藏家讓-保羅因為博恩偷了自己收藏的博恩自己畫的名畫而與其反目成仇;鄰居博伊蘭因為收藏了一幅萊博維茨的名畫而引來殺身之禍;奧利維爾·萊博維茨及其母親因為繼承了父親萊博維茨的大量作品而被人設計謀害,最後兩人皆身亡;瑪琳·萊博維茨年輕漂亮,前途無量,因為貪圖公公萊博維茨的畫作和所謂的“精神權利”,處心積慮,佈下陷阱,不但盜走了名畫而且殺死了自己的丈夫,以便獨吞所有權益……所謂“名畫”早已不是藝術品,而是名利的代名詞,在名利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只剩下赤裸裸的物質關係。

  在書中,作者讓追逐名利的博恩與瑪琳上演了一場撲朔迷離的“甜美”愛情,給人與人之間冷冰冰的名利關係披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彰顯了人性的矛盾和現實生活的複雜。小説以第一人稱敘述,用博恩和弟弟休兩兄弟的口吻交替講述他們共同經歷的故事,既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又增加了小説敘述的廣度和深度,使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書中大量的心理描寫和意識流寫作,又讓人想起伍爾夫。事實上,作家塑造的休和瑪琳分別是博恩的兩個自我,休代表了澳大利亞的鄉村生活方式,瑪琳則代表了現代都市的生活方式,博恩掙扎于傳統與現代之間、善良與貪慾之間,造成了人格分裂。

  此書是一部探討利欲熏心導致人性迷失,以及何為藝術本真的作品。面對世俗世界的名利誘惑和藝術世界的難以預測,“過時”的藝術家博恩掙紮在真與偽、善與惡、名利與藝術、傳統與現代之間,世事難料和野心膨脹讓他不惜踏入險途,逐漸迷失自我,個人的價值觀、藝術觀都大受衝擊。在經歷了一番煉獄般的愛情與藝術的雙重失竊之後,博恩回歸了自我的本真,帶著弟弟休從紐約繁華之地重返澳大利亞鄉村,過上了平靜的生活。愛情的甜美純真與偷竊的罪惡貪念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兩者卻演化出一場和諧荒誕、對立統一的故事。(文/林微雲)

  

  延伸閱讀:

  白先勇説紅樓:賈府極盛的時候,下的那個雪也是暖的

  章太炎寫聯妙諷康有為 兩人有何仇怨?

  華國鋒最後的遺憾:沒看上北京奧運

  揭秘:彭德懷怒上"萬言書", 只因劉少奇的一句話

  博古之女:父親為父為子都“不合格”

  解密瀋陽汽車發展史:張作霖是首位私家車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