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傳媒人周志懿新著《有一種根叫故鄉》出版

2017年03月08日 08:47:58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傳媒人周志懿新著《有一種根叫故鄉》出版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傳統文化正在逐漸被人們遺忘,應該如何傳承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併發揚光大?日前,由資深媒體人周志懿創作的散文隨筆集《有一種根叫故鄉》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人們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有一種根叫故鄉》描寫的高坪峪,屬古梅山文化區域。在中華文化圈中獨樹一幟,有著鮮明特色。比如書中提到,那裏竟然還有一個全中國獨一無二的倒立行走的神——梅山神張五郎,據説是蚩尤的化身。

  1988年,原法國國家科學院東南亞暨華南人類研究所所長雅克·勒穆瓦訥(中文名李穆安)在法國圖盧茲郊區一支東南亞移民後裔中發現了一本以中文書寫的《又到逰梅山三十六洞念》的巫教手抄本經,內容是表述瑤人死後靈魂需回梅山歸宗認祖。出於職業的敏感,法國學者們對這部本經予以研究,未想越為深入,越感震驚。李穆安當即決定組隊前往遠東尋找梅山,歷經曲折後,最終驚喜地把目光鎖定在了包括作者故鄉高坪峪在內的湘中廣大地區。

  1989年8月26日,《新民晚報》以《荊楚文化一支流——梅山文化》為題作了,指出“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兩大主流。在荊楚文化中有一個重要支流——梅山文化,長期被人忽視,默默無聞。”“梅山文化”這一文化概念也迅速得到海內外的關注和認定。據説金庸筆下的“梅山派”就出自於這裡。

  由於古梅山地域多崇山峻嶺,地形複雜,交通閉塞,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宋前“舊不與中國通”,歷代中央王朝的力量很難到達,加上當時居民都是少數民族,種族的不同與語言的不通,使梅山人與外界極少往來,其社會形態到宋代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狀態,是一個封閉的“南蠻王國”,朝廷想把梅山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屢次派兵圍剿,都被這些南蠻峒勇憑藉險要地勢,把朝廷官兵打了個落花流水,所以歷代朝廷也只好放棄管轄,梅山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

  直到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2),蔡煜、章惇開梅山置新化、安化兩縣,梅山方才“新歸王化”,歸順朝廷,而作者故鄉高坪峪入新化西南版圖,成為新歸王化的組成部分。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奉詔在梅山巡察了11年的戴千勝,從“使漢苗雜居、王化苗徭”出發,上疏神宗,表示願意帶官職舉家遷徙梅山。宋神宗予以批准,同時“下詔天下,大移江西之民,以實梅山”,古梅山地區自此逐漸成為漢、苗、瑤、土家等多民族雜居之地。

  《有一種根叫故鄉》共分鄉土、民間、家風和成長四輯,共收錄作者47篇隨筆。作者通過挖掘故鄉歷史人文、回憶家族家風與自己的童年經歷,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湘中農村一幅幅獨特的畫卷,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獨特的古梅山文化,展現了新時代下的鄉愁特色。一個個故事的背後洋溢著作者對故鄉的真摯情懷,以及對古梅山文化的思考和對故鄉人物命運的感懷。作者秉持一種迫不及待的使命感對故鄉進行了全方位的記憶“打撈”,借對故鄉“高坪峪”的臨摹,呼喚整個中國農村優良傳統文化的回歸。

  作為一名資深媒體人,作者周志懿在該書的創作過程中始終堅持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除從地方誌、文史資料、相關專著、族譜、歷史報刊等途徑考證蒐集外,還多次專程回故鄉采風,以新聞調查的方式發掘資料,每一個素材都力求真實有據。中華全國總工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周玉清先生用“記錄故鄉歷史是一種文化功德”高度評價此書。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在為本書作序時,也用“字裏行間皆可使人感受到作者對故鄉以及故鄉文化傳統與習俗的濃濃眷念,還有拳拳的憂慮之心”給予好評。

  作者周志懿,係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傳媒》雜誌社執行社長,中國鋁業報社副總編,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行業報協會理事,北方工業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傳媒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此前曾出版著作《大媒體時代》《寄語點點》,主編《在北大講傳媒》系列傳媒叢書。(文/高文傑)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