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曹東勃評《餵養中國小皇帝》:“小皇帝”的新問題

2017年02月27日 08:52:11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雞年春節過後的電視熒屏上,從文藝晚會到嚴肅的時政新聞,總不時見到帶有鼓勵生育二孩暗示的各種片段。回望1980年到2015年這三十五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區間,品味宣傳報道基調的這種跳躍性,真有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覺。

曹東勃評《餵養中國小皇帝》:“小皇帝”的新問題

景軍主編:《餵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

  前不久翻到一本景軍教授主編的新書《餵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實際上,該書英文版在2000年已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推出,其後陸續被一百六十多名外國學者引用,這是該書中文版的首次出版。如果對時代語詞稍有記憶的話,不難判斷,這是一部有關獨生子女話題的作品。

  用“中國小皇帝”來專門指代新出現的獨生子女一代,這是八十年代的一種社會主流聲音,大意是認為這一代人因為人口學意義上的稀缺,在“四-二-一”(四個老人、一對父母、一個孩子)倒金字塔式家庭結構的畸形籠罩下,成為家庭的重心,被長輩驕縱溺愛,説一不二,儼然皇帝做派,缺乏獨立性、適應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198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專門拍了一部《中國的“小皇帝”》。1995年,孫雲曉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出爐。八〇後尚未從“小皇帝”的陷坑爬出,一頂“垮掉一代”的新帽子就結結實實壓了下來。《較量》的重要推論,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成功學”大棒胡蘿蔔和心靈雞湯。“你們不行!你們嫩著呢!你們還差得遠呢!”這幾乎就是對當時的青少年兒童一代的社會主流意見。

曹東勃評《餵養中國小皇帝》:“小皇帝”的新問題

電影《中國的“小皇帝”》

  如此大規模的獨生子女群體的出現(而且不可預期其持續性),當然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現象。它差不多引發了當時人到中年、身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五〇後一代人的集體焦慮和過度反思,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催生了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八〇後一代人的集體叛逆乃至集體自卑。直到2008年,幾樁大事發生,輿情就忽然間逆轉了:先是説八〇後富有社會責任感,後又捧為國之棟樑。到如今後浪追前浪,當初的“小皇帝”們早已“親政”——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上有剛剛“退位”的“太上皇”要頤養天年,下有剛剛“立儲”的“小小皇帝”要野蠻生長。在“奔四”的道路上而立未立、不惑仍惑,似乎就這麼莫名奇妙闖進了人生的“下半場”。

  從這個角度説,這本實際上調研和寫作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系列論文集,呈現給世人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在特定時代背景中的橫斷面,它所做的是一種社會人類學的描摹。從內容上説,書中涉及的很多方面,在今天確實已經過時,或不成其為問題了。但是它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視角。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