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王蒙:反覆讀,更覺出孟子的智慧與可愛

2017年02月22日 08:11:35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王蒙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説<孟子>》昨天首發,對著或站或坐的滿屋子的年輕人,82歲的王蒙興致盎然,妙語連珠,把他對孟子的理解,對當今社會的觀察,盡情與大家分享。

  關於這本新書,王蒙逐字反覆批改,反覆推敲文稿關鍵字詞。他坦言,初讀《孟子》,對其大言、雄辯、誇張、橫空舉例不無隔膜感,再讀三讀,漸漸感覺到了孟子的智慧與可愛,“兩千多年前的孟子,今天對我們仍然是有啟發有意義的。”

  王蒙對比了孔子與孟子兩者的不同。他認為,孔子各方面論述恰到好處,春風化雨,親切自然。一上來就是“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非常安穩熨帖。但孟子一開頭就選擇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立起了利與義二分法兩大陣營,而且使二者不可得兼,甚至到後來達到“生”與“義”的不可得兼,達到舍生取義的壯烈,“孟子的不妥協性、尖銳性與徹底性,振聾發聵。”

  王蒙通過逐一統計發現,《孟子》中,“王”字出現三百二十二次,“天”出現二百八十七次,“民”出現二百零九次,“君子”出現八十三次,“士”出現八十七次。他就像發現了巨大的秘密一樣,開心極了,至於為何“王”字最多,他搬出了自家言論:“這是因為他致力於為王者師,談王論王,也見過、教訓批評過很多侯王,獲得過或拒絕過他們的饋贈。”他認為,從境遇來説,孟子比孔子牛氣很多,他以自己的文化資源、道德資源,向權力資源與財富資源叫板,義行天下,不畏權與利。

  在王蒙看來,孟子對當今的現實意義,可謂無處不在。

  比如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他認為,這對於今天網路與多媒體時代的人恰中要害。多媒體的發達使一些糊塗人作出文學式微、小説滅亡的預言,以為用不會思索的“耳目之官”的“視聽”,就可以代替用“心之官”去“思”與“得”的“閱讀”……其實,關於這一類問題,孟子早就講明白了。

  再比如孟子所言:“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這也令王蒙感慨良多,他琢磨道,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由約入博,再由博入約;由略入詳,再由詳入略;由地面高入雲天,再由雲天穩穩落到地面;由平淡進入高亢激昂,再從高亢激昂回到“放其心”,“踏踏實實地淡定安詳,這是做人做文之道,為政為學之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