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破解不實傳説 從歷史中醒來

2017年01月20日 08:50: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從歷史中醒來》孫機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林頤

  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論古器物學之目標,曰:“探製作之原始,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此話於今亦足取。考古學家李濟曾轉引呂大臨的這句話,將中國近千年凝滯不前的古器物學歸因為沒有做到這三點,由於傳統秉持的文物賞玩的治學態度,“古器物”就化為“古玩”,“題跋”代替了“考訂”,“欣賞”掩蔽了“了解”,理性的不足帶來的後果,就好比一座地基不牢的建築物,很難持久地站立。以前賢之言觀照,孫機在《從歷史中醒來》中所做的,正是為了打好古器物學的地基,經多方綜合比較,盡可能詳細週密地校勘,對古器物原始材料做了一番有價值的重新審訂。

  器物的本質是內化了的歷史,但追尋歷史的真相是一個不斷接近卻難以抵達的過程,過去在後來的敘事中很容易經人為製造記憶,而器物就呈現出神話化的色彩。神話對於原始社會來説,是世界觀和現實觀的基礎,為歷史演變的自我認知提供了基礎。不過,真正的歷史研究必須儘量減少神話的影響。孫機以其博聞強識,仔細考證古文物中所見之犀牛、貘、獵豹、金絲猴等形象,還辨析了長頸鹿與麒麟的異同,以及三足烏的傳説為何出爐,這是饒有趣味的古生態場景還原,這也證實了神話的轉化源於對現實的誤解。

  不同於《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溫潤平和的氣質,孫機在《從歷史中醒來》裏時露崢嶸,偶有呵責。書中文字破解了各種傳説的不實。比如豆腐問題。有人説,豆腐的發明者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朱熹在《咏素食》詩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但這是在宋代才提出來的,全然沒有任何宋之前的記載支援此説,只能稱之為臆測。然而有人因考古中發現的一幅石刻畫像而斷言豆腐的製作不會晚于東漢末期。孫機提出疑問:豆腐房裏總是燒起大灶、熱氣騰騰的,為什麼這裡卻像始終在常溫下操作,不見煮漿的場景呢?為什麼未見製成的豆腐?煮豆腐的滷水是有毒的,壓豆腐時擠出來的水是無用廢物,為什麼要像畫中那樣鄭重其事地用罐子來接?參考洪光住的傳統方法製作豆腐的壓水圖,和畫像中的壓榨設施也完全不同。較真兒的孫機先生頗費了一番心力查證説明:那塊畫像刻畫的是釀酒和為飲宴備酒的情況,與豆腐了不相關。他寫道:“一種自北魏至五代,六百餘年間汗牛充棟的文獻典籍中從未有所反映的副食品,出現的時間忽然被提前到東漢末年,難道不應該認真地加以審視嗎?如若耳食目論,隨波逐流,恐怕這艘偏離航道的船就會越劃越遠了。”

  茶的情況類似,也只是假托神農發現,追根溯源,這條“茶之路”上走過許多偉岸的身影,但源頭卻已不可考了,或許就是布衣百姓勞作時的偶然發現。我們需要克服這種攀附名望的習慣。

  在《談談所謂“香妃畫像”》一文裏,孫機查考香妃生平、乾隆朝貴族女子裝束、清代繪畫藝術手法,駁斥了偽畫者存心欺世的意圖。孫機説,香妃是一個被扭曲了的歷史人物,應該用正式封號稱她為容妃,而將來歷不明的香妃之稱摒棄不用;至於以訛傳訛的那些畫像,更不應任其繼續混淆視聽。其態度之堅定、語氣之強烈,可見一斑。以我們所處之時代,蒐集查證的條件比之古人便利了不知多少倍,藝術設計要求忠於歷史,然則熒屏上常見各種捏造紕漏,學術界也浮誇成風,這大約是孫機“嗆聲”之緣由吧。

  即便對讀書大家如鄧雲鄉先生,孫機也有批評。《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説:“賈母歪在榻上,和眾人説笑一回,又取出眼鏡向戲臺上照一回。”鄧雲鄉説這裡有個問題,“試想,賈母年紀大了,眼鏡匣子所裝,自然是老花鏡”,而“老花鏡是看近不看遠的”。孫機對“試想”“自然”這類揣測的用語,對今人僅從想像出發而妄議的行為表示不滿。他在《中國早期的眼鏡》一文裏蒐集了各種文獻和實物資料,以證明當時眼鏡的流行程度很高,雍正和乾隆就都配有很多眼鏡,富貴老人往往備有老花鏡和近視眼鏡若干,在不同場合替換使用乃常事。

  全書總共50篇,大半皆是正本清源、縱橫捭闔的質疑之作。追根溯源不是要打擊國人的自信心,而是要讓這種自信心有本可依,不盲從、不虛空。沈從文有言:“對於古代文獻歷史敘述的肯定或否定,都必須把眼光放開,用文物知識和文獻相印證,對新史學和文化各部門深入一層認識,才會有新發現。”孫機正是如此做的。孫機所言,未必就全然對,嚴肅認真的學術之爭鳴則是他的題中之意吧。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