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早年杜月笙:“來日我若不能榮宗耀祖,誓不言歸!”

2016年12月28日 09:07:18  來源:鳳凰讀書
字號:    

  中華民國二十年六月十日,耗資紋銀四十余萬兩,籌建經年的“杜氏家祠”落成;時值杜月笙(鏞)先生四十四歲,事業絢爛之極,聲譽如日中天,以他個人的心情來説,“衣錦榮歸,躊躇滿志”,約略可以當之。

  因為他出身一個小商人的家庭,三歲失恃,五歲失怙,八歲那年,愛他如同己出的繼母,以生活所迫,脫離杜氏門庭。杜月笙依食外家,十五歲出外謀生,赤手空拳,渡江到上海求生存,打天下。外祖母送他到半途之中的八字橋,相對泣別,當時他淚眼望著高橋,立了個誓:

  “來日我若不能榮宗耀祖,誓不言歸!”

  廿九年後,杜月笙在浦東高橋原籍“奉主入祠”,眾庶騰歡,百朋寵錫,盛況堪稱空前,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津津樂道,許為民國開元以後,太平盛世的無上豪舉。先總統蔣公題贈匾額,再頒祝詞,此外贈匾的還有三位退職總統暨執政,徐世昌、曹錕、段祺瑞;以及吳佩孚、章太炎、于右任、李烈鈞、張學良、張宗昌、馬福祥、班禪等,致翰章祝詞的有胡漢民、汪精衛、鄭孝胥、楊度、何成濬、谷正倫、楊傑、鄧錫侯,全國各省各埠,均派代表專程致賀。在杜月笙與其家人之後列隊行進的親友,多達五六千人。上海市民,幾于空城而出,麇集街道兩側參觀。曾有人説,當時盛況,較諸倫敦英皇加冕,亦無遜色。

  然而無可否認,杜月笙在這一派花團錦簇、雍容華貴之中,他的內心仍有幾許悲酸,一縷惆悵。除了回首當年的艱辛,他還有一腔憾恨;由於父母死得早,近支族人丁口單薄,杜月笙不但對他的先世茫無所知,甚至連他祖父的名諱也説不上來。

  幸有一代樸學大師,古文泰斗章炳麟(太炎),根據杜月笙兒時聽聞杜家是由浙江海寧遷來這一點,詳徵博引,考校杜氏世系,確定江南之杜,以山陰杜衍始著。章太炎為此特地寫了一篇《高橋杜氏祠堂記》,為傳誦一時的皇皇之作,同時也是為杜月笙寫傳記最重要的一篇文獻:

  “杜之先出於帝堯。夏時有劉累,及周封于杜,為杜伯。其子隰叔違難於周,適晉而為范氏,范氏支子在秦者復為劉,以啟漢家。故杜也、范也、劉也,皆同出也。杜氏在漢也,有衛史大夫周,始自南陽徙茂陵。自是至唐世為九望。其八祖皆御史大夫。惟在濮陽者祖七國時杜赫,自江以南無聞焉。宋世有祁公衍,實家山陰,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高橋者,上海浦東之鄉也。杜氏宅其地,蓋不知幾何世?其署郡猶日京兆。末孫鏞自寒微起為任俠,以討祅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傑皆宗之。始就高橋建祠堂,祀其父祖以上,同堂異室之制,近世雖至尊猶然。故諸子庶不立別廟,獨為一堂,以昭穆敘群主,蓋通制然也。凡祠堂為阯八畝,其堧地以待設塾及圖書館,所以流世澤率後昆也。余處上海,久與鏞習識。祠成而鏞請為之記。夫祠堂者,上以具歲時之享,下使子孫瞻焉,以梱致其室家者也。杜氏在漢唐,其為卿相者以十數,盛矣。上推至帝堯,又彌盛矣。雖然,自堯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襲大寶,其餘雖登公輔,賜湯沐之邑,曾微百年,後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裏居所在,此鏞所知也。為子孫者,豈不在於自振拔乎哉?和以處宗族,勤以長地材,福倍漢唐盛世可也。其兄弟不輯,其居處日愉,禍倍矜寡無告可也。抑聞之古之訓言,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不可謂不朽。稱不朽者,惟立德立功立言,宜追觀杜氏之先,立德莫如大司空林,立功莫如當陽侯預,立言莫如岐公佑,其取法非遠也。鏞既以討賊有功,其當益崇明德,為後世程法。然後課以道藝,使其就文質,化為畔諺,以企于古之立言者。有是三者,而濟以和宗族,勤地材,則于守其宗祊也何有。不然,皆之九望,奄然泯沒於今者七八矣。雖有丹楹之座,窮九州美味之饗,其足以傳嗣者幾何?吁!可畏也,乃記之雲爾。”

  章文中所稱的:“宋世有祁公衍,實家山陰,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以及“自堯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襲大寶,其餘雖登公輔,賜湯沐之邑,曾微百年,後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裏居所在,此鏞所知也。為子孫者,豈不在於自振拔乎哉?”其實,杜月笙對於纂修譜牒這一樁大事,始終唸唸不忘,曾經多方致力,民國十九年(1930)起,即已分刊告白,廣事徵集資料。一九四九年,猶仍延請學人代為編纂,可惜大功尚未告成,中共渡江,杜月笙挈家人匆匆赴香港。這部未完成的族譜,因之束諸高閣。

  本文摘自《杜月笙傳》,章君榖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