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讀完本書,才有力氣完成剩下的夢想》出版

2016年12月28日 08:28:28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近日,法國心理學家瑪琳·斯基亞帕和法國著名職業規劃專家塞德里克·布呂吉埃合著作品《讀完本書,才有力氣完成剩下的夢想》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在這個崇尚效率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望著能夠加速前行,渴望著自己的銀行卡餘額可以比周圍的人多幾個0,渴望著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於很多白領來説,加班是家常便飯,而更有甚者,甚至在睡夢中還會夢到自己的項目企劃案、業績完成額,以至於長時間處於一個高壓的精神緊繃的狀態。他們這樣努力的理由很類似,我還有車貸房貸要還;我要爭取到晉陞的崗位;我擔心自己不如競爭者表現得好;我不能讓我的父母失望;這個項目是我的心血;我停止工作就沒有安全感……可是慢慢地,他們的效率和成績卻並沒有那麼樂觀,而再發展下去,低成就感會讓他們變得灰心和焦慮,不再有動力去付出努力, “職業倦怠期”便在這個時候來襲了。法國政府機構預防職業倦怠的內訓課——《讀完本書,才有力氣完成剩下的夢想》是一本實用的心理學書籍,書中以心理學的視角告訴我們,增加休息時間只是改善疲憊狀態的最後一步,而“太上進”的人們之所以會感到身心俱疲,本質上是一個心理認知問題,如對自己的定位,對完美的苛求,對壓力的承受力等,幫讀者找到出現問題的心理動機,並揭秘相應的危害和應對技巧,告訴讀者如何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懷著熱情,輕鬆,但又永不停步地走下去。

  如何科學地理解“過度上進”的心理因素,它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什麼負面影響?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我”和一個“真實的我”,當“理想的我”和“真實的我”混為一談時,“理想的我”就不再是我們試圖達到的理想化目標了,而是一個使我們失去真我的幻影。這時,“理想的我”和“真實的我”就成為矛盾的雙方。這其中的難題就是接受真正的身份,並把真我融入理想中去,這會使我們在達不成理想目標的時候感到挫敗和焦慮,喪失鬥志。我們可以把“理想的我”和“真實的我”想像為兩個不同的人,而我們必須要讓兩者妥協,互相平衡,了解“理想的我”,也接受“真實的我”,並學會制定相對來説簡單一些的階段性目標。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