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血戰天下:湘軍征戰史》:清末湘軍外戰外行?

2016年12月07日 09:27:34  來源:鳳凰讀書
字號:    

  本文摘自《血戰天下:湘軍征戰史》作者:廖正華 現代出版社2016.10齣版

  清末湘軍果真是外戰外行嗎?

  每每與人談起清末的湘軍,總有人説湘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歷史的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在説出我的觀點之前,我先介紹一位普通歷史愛好者很可能聽都沒有聽説過的湘軍將領。

  他叫方友升,是湖南長沙人。早年加入湘軍。後隨左宗棠入陜甘,辦理軍需。作為劉錦棠麾下的重要將領,參與收復新疆,清廷賞給他頭品頂戴。

  1884年3月,清軍兵敗北寧,滇桂邊境局勢危急。4月,清廷命當時的湖南巡撫潘鼎新帶兵前往廣西,取代北寧戰敗的諸將,抗擊法國侵略者。方友升也奉上諭,統率所部兩千人,跟隨潘鼎新前往廣西。

  不久之後,方友升和另一位湘軍將領王德榜等人一起,率部取得了觀音橋之戰的勝利,擊斃擊傷法軍一百多人。遭受重創的法軍狼狽南逃。

  在後來的鎮南關一戰中,方友升雖然不像馮子材、蘇元春、王德榜等人那樣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但也率部駐守在後路,頗有功勞。之後的諒山大捷,方友升也有參與。

  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友升所部雖然沒有直接和日軍交手,但也駐守在山海關外,守衛後路。戰後,方友升就任廣東南韶連鎮總兵。

  八國聯軍侵華後,當時的湖南布政使錫良奉上諭統率湖南勁字五營、湖北武功五營(挂名湖北的軍隊,其實是湘軍)北上勤王。湖北勁字五營的統帥,就是方友升。1901年4月,方友升率部駐守在娘子關。當時,清廷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撫岑春煊警告方友升等前線將領,不準回擊列強的進攻。23日淩晨,德軍及教民兩千多人猛攻娘子關,方友升率部稍作抵抗後,即根據岑春煊的指示,撤離娘子關。方友升傳奇的外戰生涯,至此才畫上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

  我們可以拿出一張中國地圖,按照新疆喀什、廣西友誼關、河北山海關、廣東韶關、山西娘子關的順序,連幾條線,然後想像一下清朝末年的那種交通情況,這樣一來,我們不難想像方友升萬里奔赴、保家衛國的辛勞。這還只是説奔波,還沒有説其他的困難。苦勞不消説了,那是肯定有的。那麼功勞有不有呢?誠如我上面所説,方友升所部在收復新疆、中法戰爭中的功勞,還是比較大的。

  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每當外敵入侵就勇敢走上前線,並且確確實實打過勝仗的人,是我們這些從來沒有拿過槍的書生可以隨便詆毀的嗎?我覺得我沒有這個資格。讀者諸君,捫心自問,你們有這個資格嗎?

  説完了方友升,我要鄭重地説出我的觀點,那就是:清末湘軍外戰勝多敗少,即便是敗,那也是站著敗,而不是跪著敗的!戰鬥的結局雖有不同,但湘軍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及永不服輸的血性,始終沒有改變!

  首先説收復新疆一戰。雖然人數只佔進軍新疆的清軍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湘軍是這一戰的絕對主力。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等地的戰鬥,是劉錦棠麾下湘軍和金順所部清軍一起打的,但湘軍是佔主要地位的。後金順前往攻打瑪納斯南城,久攻不下,最終還是湘軍趕到,解決了問題。

  進軍南疆的關鍵一仗達坂爭奪戰是湘軍打的,達坂、吐魯番兩城是湘軍收復的。張曜等部雖然攻下了托克遜,但並未遇強敵,不算關鍵戰鬥。南疆作戰,湘軍是先鋒,張曜等部為後繼,幾乎所有的仗都是湘軍打的。後來反擊阿古柏餘孽的戰鬥,也基本上是湘軍打的。

  總而言之,收復新疆一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功勞要記在湘軍賬上。當然,這一點是普通歷史愛好者所熟知的。

  然後説説中法戰爭。中法戰爭的主力是湘淮軍,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戰功要記在湘軍賬上,另有百分之四十的戰功是淮軍的,包括馮子材所部在內的其他軍隊分享剩餘的百分之二十的功勞。

  在中法戰爭中,湘軍勝多敗少。第一次基隆保衛戰,湘軍名將曹志忠指揮得當,取得完勝。第二次基隆保衛戰,由於劉銘傳放棄基隆保滬尾,最終清軍撤離基隆,算不上失敗。滬尾保衛戰,湘軍名將孫開華指揮得當,重創法寇,使法軍不敢再窺伺滬尾,功勞甚大。月眉山阻擊戰,包括湘軍在內的清軍沒能守住陣地,算是失敗,但法軍不敢繼續進擊,所以月眉山失守對大局未産生巨大影響。鎮南關、諒山大捷,湘軍蘇元春、王德榜兩部是參戰主力,戰功並不遜色婦孺皆知的馮子材多少。鎮海一戰,湘軍名將歐陽利見沉著指揮,使孤拔不敢進擊,取得勝利。

  總而言之,湘軍在中法戰爭中,勝多敗少,為中法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歷史事實,一般的歷史愛好者知道的甚少。

  然後再説説中日甲午戰爭。著名近代史專家張鳴教授認為,甲午戰爭中的湘軍之所以戰鬥力差,是因為“現代化水準還不如淮軍”,“裝備更為落後”。果真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湘軍兵敗牛莊的直接原因是清廷中了日寇“佯攻遼陽,實取牛莊”之計。在第三、四、五次海城反擊戰的時候,清軍在海城週邊集結了六萬多人,數量遠遠超過日軍。然而清廷中計之後,海城週邊的清軍只剩下了一萬多,人數遠遠少於日軍。這一萬多軍隊中,只有魏光燾的三千多人、李光久的兩千多人參加了牛莊之戰。其餘的軍隊由於晏安瀾的阻撓,並未開往牛莊。

  這樣一來,魏光燾、李光久以六千余人對陣日軍兩個師團兩萬多人,失敗是必然的。然而就是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湘軍的表現依舊不錯。連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認:“其能久與日軍交鋒者為武威軍(魏光燾麾下湘軍名武威軍),奮力決戰,力戰一晝夜,實清軍中所罕睹也。”連日本人都佩服,我們又何必抹黑他們呢?牛莊一戰,擊斃日寇七十余,這一戰果在整個中日甲午戰爭中都是極少見的,是很不錯的。可見,魏光燾、李光久以及六千余湘軍是努力了,是拼命的。失敗主要怪清廷中樞沒能識破日軍詭計!

  當然,湘軍兵敗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清廷的腐敗以及制度的落後等,張鳴教授所説的武器裝備不如日軍也是一個原因。但武器裝備的落後絕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主要的原因。一支丟掉血性的軍隊,武器裝備再好,也不能戰勝強敵!

  和牛莊之戰一樣,湘軍抗日保臺,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當時,慈禧太后生怕得罪日本,嚴禁大陸接濟臺灣。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想支援,也被慈禧的諭旨所禁止。大陸的接濟沒有,而日軍的數量卻是如此之多,失敗是必然的。

  然而,就是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七千湖湘子弟依舊奮起抗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最終都長眠在寶島臺灣,其中包括新楚軍的優秀將領湖南湘潭人楊載雲、湖南平江人胡輪。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就曾公開表示:“我作為湖南人,可以很自豪地講,湖南人是用生命防衛過臺灣。”“湖南人愛臺灣不是用嘴巴講,在歷史上用血來表達對臺灣維護的感情。”

  最後説説湘軍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作為。湘軍將領劉光才率領的忠毅五營、勁字五營取得東天門阻擊戰的勝利,使法、德列強不敢深入山西,進逼慈禧太后及光緒帝所在的西安,功勞甚大。

  最後,方友升率領的武功五營、劉光才率領的忠毅五營、勁字五營,分別放棄娘子關、固關西撤。這雖然是比較可恥的事,但其主要責任在慈禧太后、李鴻章、慶親王。這些人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撫岑春煊警告劉光才、方友升,面對列強的進逼不準還擊。劉光才、方友升不能違命,所以才丟棄要地西撤。這件事怪不得他們。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光才麾下將領彭定雲率部稍微反抗一下,就擊斃了德軍及教民百餘人,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綜上所述,清軍湘軍並非外戰外行,而是外戰內行。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所説的“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並非吹噓,而是晚清歷史的事實。

  【書籍資訊】

  圖書品牌:現代出版社

  書名:血戰天下:湘軍征戰史

  作者:廖正華

  上市時間:2016.10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書號:ISBN 978-7-5143-5348-8

  定價:45.00元

  編輯推薦:

  大湘軍,血性霸蠻,戰績赫赫,“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戰鬥力簡直逆天!剿殺太平軍、捻軍,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戰沙俄、鬥法國、幹日本、平德國,內戰外戰都是一把好手!

  楊度講,“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中國但有大事,都是江浙人捐錢,湖南人捐命!

  晚清朝廷因為它得以續命,幾乎成為唯一可以倚重的力量。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歷史地位皆因它而成就。

  對這支中國近代史上戰鬥力令人側目的軍隊全方位解讀,從人員構成(兵歸將選,兵為將有)、練軍理念(講軍紀、重思想教育)、戰略戰術(以靜制動)、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蠻性格)等諸多方面深入解説這支極富特色的武裝力量。

  每一場戰鬥描寫都具體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尤其是對其對外作戰的講述,精彩酣暢,實屬罕見!

  內容介紹:

  湘軍,中國近代史上令中外側目的一支武裝力量。在中國命運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幾乎難以為繼的時候,湘軍的出現可謂給清朝廷打了一劑強心針,它不僅是清朝廷穩定國內政局的指望,更是清朝廷對外作戰,維護統一大局所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隱約有了中興的氣象。同時也是這支軍隊,鑄就了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中興名臣的地位。

  本書運用豐富的史料,全面講述了湘軍內戰、外戰歷史。內戰主要包括湘軍與太平軍、捻軍的血戰,外戰主要包括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湘軍與阿古柏侵略者、沙俄、法國、日本、德國等外敵的鬥爭。每一場戰鬥都具體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

  同時,本書從人員構成(兵歸將選,兵為將有)、練軍理念(講軍紀、重思想教育)、戰略戰術(以靜制動)、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蠻性格)等諸多方面對這支“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極富特色的武裝力量進行了深入和立體的解讀。楊度曾説,“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正是對湘軍的忠義、鐵血、善戰的一個極為到位的注解。

  作者簡介:

  廖正華,自由撰稿人,新浪微博簽約自媒體。長期從事湖湘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工作。已出版著作三部。包括《晚清強人:雪帥彭玉麟》《晚清第一聖:多面曾國藩》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