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大歷史:在宇宙史基礎上成長的生命史

2016年12月05日 08:54:4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所評圖書:

  書名:《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作者:(美)大衛·克裏斯蒂安、辛西婭·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傑明

  譯者:劉耀輝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文/鄭渝川

  所謂大歷史,即不同於只講述人類文明史的歷史讀本。大歷史將自然史、早期人類史、文明史進行融合,從宇宙、地球的誕生説起,直至各類生命的誕生,再到人類文明的歷程。大歷史沒有終端,向著不可預判的未來所延伸。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這本書的第一作者大衛·克裏斯蒂安,現任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荷蘭皇家科學和人文學會會員,是大歷史概念的首倡者。2010年,大衛·克裏斯蒂安與比爾·蓋茨共同創建了大歷史項目,以面向中學生和普通公眾。

  那麼,打通自然史與人類史,融合歷史學、人類學及多個自然科學,重新創建一個全新的歷史表述與教育體系,為什麼是有意義的?以大歷史的視角,讀者將更可能更為全面、客觀、冷靜的看待這個世界的人、事物與現象,從宇宙大爆炸到網際網路時代,多達八次革命性的突破,才使得今天出現了生命體和文明的概念,才讓虛無轉化為萬物,這理應驅動讀者能夠更好的對待文明價值和人本身的存在,尊重多樣性。在自然的演化進程中,人類文明甚至生命體的歷史都是非常短暫的一瞬,這反襯出生命、文明的脆弱性——而要維護好這樣的脆弱存在,顯然需要帶有謙卑,尊重自然和生命演化的法則,重拾人類文明的古老智慧和經驗。

  全書將以大歷史的8道門檻為主線,分別是宇宙,恒星,新化學元素,太陽、太陽系與地球的出現,生命的出現,人亞科原人、人類與舊石器時代,農業、農耕文明、城市與國家的出現,邁向現代革命。很顯然,這條主線搭建起的是有關整個已知時間的歷史,依託于科學研究與實證依據,因此賦予了大歷史以相當的普適性。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第一章,介紹大歷史的前3道門檻。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在20世紀才得以正式確立的,在此之前,全球各地不同文明對歷史、時間起源的記述曾長期停留于詩性神話階段。從科學而非詩性神話角度來闡述空間、時間、物質、能量及生命的起源,有助於從根本上確立大眾的科學思維,減少不同版本歷史起源論帶來的社會不包容。

  早期地球形成于太陽爆炸的殘留物,地球在長達數十億年的演化歷史中,令人驚奇的形成了孕育生命的環境,生命通過自然選擇進行變化。生命演化過程中,以及人類文明出現後的發展歷程,都出現了相同要素在特定環境下朝著特定結果演化的現象,這充分證明了演化的科學性和必然性(儘管演化要素的聚集及作用的每一個過程,都帶有偶然性)。研究生命的歷史,特別是研究那些形態和結構十分簡陋的早期生物,對於更為深刻的理解影響地球和人類生存前景的定律,具有重要意義。書中將早期生命演化分為8個階段,分別是大約38億年前的原核生物,約34億年前到25億年前的光合作用,一直到約4.75億年前,海生生物登陸,以及約2.45億年前的恐龍與哺乳動物的出現。生命的演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劇烈的物種滅絕事件,比如恐龍的滅絕,但每一次滅絕之後,殘留的生命體又會進化出更為複雜的生命形式。

  人亞科原人是今天的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那裏進化而來的。書作者引述了20世紀至今各國生物學家對於黑猩猩等種群生活習性研究的諸多經典結論,闡釋了人類物種(智人)誕生及各項重要能力的獲得。智人會製造工具(黑猩猩與大猩猩也具備這項能力),懂得團隊合作,還探索出符號語言,最最重要的是,捱過了自然的劇烈考驗(冰河時代),走出原先的棲息地,嘗試採集,這宣告了農業的出現。

  農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革命,其重要性要超過之後的印刷術革命、工業革命和20世紀的電腦革命。農業從根本上改變了早期人類的生存狀態,造成了人類對自然的有意識改造,讓大量的野生物種變成易於被人類管理的馴化物種。當然,書作者也提醒指出,農業文明出現之後的13000年來,全球氣候普遍走向穩定並趨向變暖的過程,這讓成熟農業可以不斷被複製、擴大,成為供養人類文明試錯探索的重要物質基礎。

  可以被稱為人類文明史的歷史開啟以來,人類就在不斷適應因文明規模不斷增長所帶來的社會複雜性,包括散落的部落和村子擴大為城市帶來的治理問題,以及相應的權力與等級制度,性別關係的分化,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國家與戰爭問題。按照書作者的概括,農耕文明時代的歷史,出現了農耕文明及其行政機構(治理框架)的擴張(衍生出權力和效率問題)、歐亞-非洲大陸重要交換網路的建立等重大趨勢。交換網路包括貿易、戰爭、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交換交流體系,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不斷刷新歐亞-非洲大陸的交換網路建立的時間記錄(以古代中國與國外文明的交換網路為例,從過去普遍認同的漢代建立絲綢之路的起限,已前移到商周時期的小規模、低頻率貿易與文化交換交流活動)。

  工業革命以及之前的大航海時代,都可以被理解為現代革命的起點。現代革命釋放的增長動能,人類文明活動對於自然的影響,都是這之前的人類文明歷程所無法比擬的。書作者解釋認為,被擴展的交換網路、通訊和運輸效率的改善、現代資本主義所釋放的創新動機。是現代革命的重要動能。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伴隨文明進程中的戰爭、擴張,改變了世界面貌,滋生出更多的人口、消費,並進一步激活了創新動能(創新變得更加系統化,産出更高,頻率更快),也讓資源和環境問題真正意義上變得重要起來。大歷史進展到這一階段,未來邁向何處,必然只能從人類活動、現代化對於生物圈、地球環境的可持續性影響中得出答案。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