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聊聊生死,談談愛

2016年12月05日 08:27:29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農夫哲學:關於大自然與生死的沉思》 (美)吉恩·洛格斯登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愛爾蘭詩人葉芝用“生與死,冷眼一瞥。行者,且趕路”作為墓誌銘。而濟慈的墓碑上卻寫著: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葉芝勇敢,無畏生死。濟慈淡然,塵土同歸。詩人既然如此,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該如何面對生死?

  死是生的果實,生是死的枝椏。人活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與死神握手,卻永遠也沒有機會跟別人談談感受。那麼,就讓我們向身邊的生命學習經驗吧。幸好美國的吉恩·洛格斯登,把通過觀察大自然積累起來的生命經驗寫在《農夫哲學:關於大自然與生死的沉思》裏,與我們分享。

  吉恩生活在俄亥俄州的桑達斯基鎮,經營著一家農場。同時,他又是一位多産的非虛構類作家、小説家。不過,他以“執拗的農夫”為名開了自己的部落格。

  吉恩對於農夫身份的自豪感可謂是與生俱來。這本書更像一本自傳,童年的牧場生活,令他自以為從小就是大自然的一員。閱讀吉恩的書,會有強烈的代入感,以為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出門有潺潺的溪流,遠處見低矮的山谷,林子裏有慢慢腐爛的老樹,牛羊在草地上閒散地踱步。莊子説“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吉恩的想法與莊子不謀而合。大自然裏的所有生命都充滿智慧,都值得尊敬。儘管他一直自嘲學識淺薄,可卻借助自然啟蒙智慧,開始懷疑所學過的一切:“生與死、因與果、有窮與無窮、永恒與無常。”人到中年,他選擇回歸故土,向自然學習,體會永恒。

  吉恩養花才發現:“自然界裏,沒有什麼會真正死去。各種形式的生命都在自我更新”;吉恩給母親掃墓時感悟:“從某種意義上説,公墓是永恒的花園”; 吉恩在與不死的雜草做“鬥爭”時樂觀地想:“永久還是存在的。”

  生命的終極考驗還是來了,吉恩得了癌症。特別喜歡他説的“穀倉是獨自哭泣的秘密角落”。人生啊,總要有一個地方可以把自己藏起來,哭笑都好,至少那個地方可以讓你坐定,直面生死。吉恩當然還好好地活著,甚至還説:“或許我該得這一場癌症,它讓我明白,我的生活曾經多麼的美好,而這美好的生活,還沒有結束。”在本書結尾,春去春又來,吉恩又迎來了一個春天,大自然又教會了他一個道理:生命的一個真相是死亡。倘若我們認同這點,生與死,都值得我們愛!

  吉恩曾在訪談中説,如果這本書沒讓你掉一滴淚,他就把你買書的錢退還。淚滿衣衫,是絕妙的生命體驗。唉,可惜我沒辦法找吉恩退錢了。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