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30歲後 命運的轉輪在我們手心

2016年11月30日 08:58:16  來源:紅網綜合
字號:    

  封面

  作者:潘幸知

  有個姑娘説,她信命。在“命”的指引下,她曾經痛苦,然後接納,然後“享受”她所認為的命運安排。

  她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好的母親,會遇上家暴的男人。她不明白,為什麼她的婚姻也如此不幸福。後來她明白了,這是命。她抱著三個月大的嬰孩,在雍和宮燒香祈福,祈禱她的女兒,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她願意用一個“好人”的一生,來置換女兒的幸福圓滿。

  我一度也很疑惑,這世間,存在命運一説嗎?

  當我在年少時承受奚落,嘲笑,苦痛,我只知命運對我不夠厚道,我是那麼的希望,我只想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有一個普通的名字,有愛我的父母,安靜而且溫暖。

  然而,我沒有。我不能。從出生開始,我就承接了父母沒有實現的,他們的痛和愛的接力棒。我是那個“沒有被實現的命運”的繼承人。

  兩年前,在我的第二本書《親愛的,這世界上本沒有對的人》稿件徵集過程中,我看到那麼多和我一樣的小孩,他們只比曾經的我更加痛苦。她們散播在世界的角落,如果不是因為文字,我們無緣讓自己少年的經歷,在一本書中重逢。

  我們都出生於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那個看不到遠方的時代。讀高三時小城裏才引進撥號上網的時代。我們手裏只有《優秀作文選》,我們看不到一棟樓、一座城之外別人的活法。

  我們在小小的世界裏,給自己寫定了命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孩子,我除了找一個機關單位、坐辦公室外,沒有別的活法。或者説,如果我想要一個活法,除了高考以外,別無選擇。

  那個40歲的姑娘,我文章開頭提到的單親媽媽,來到幸知線上之後,説,原來這不是命,這是原生家庭。原來這不僅僅是原生家庭,還是自己。如果她不是聽了我們的課程,也許一輩子抱著女兒辛苦撫育,給予最好的,卻同樣會在她身體裏種下作為母親的期望,那沉重的唯一的期望。在這個痛和愛的接力棒裏,也許那個少女無力承擔。也許她繼續承接了“命”的接力棒。但是,她今天學會了,讓自己來承接自己的未竟事宜,不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嬰孩身上。

  命運,真的存在嗎?

  我一度相信命運的存在。因為今天這份事業,我可以追根溯源到三十多年前,我的胎教,是女人在産房中的哭泣。所有我所認為的不幸福,我的專業,我的實習經歷,那遇到的林林總總的人,都是抵達今日的路徑。這,難道不是命嗎?

  命是真的存在的,正如我無法選擇我的出身,無法選擇我的少年。

  但,命理的走向是要自己來把握的。年少的敏感,給予我洞察力,年少的寂寞,給予我創意力,使用那些命裏給予的,而後做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是為命理走向的把握。

  在過去修煉的里程裏,你看不到今天的模樣。或者説,人的一生中,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無法看清楚你可以抵達的高度。

  我們選擇的,永遠不是抗爭命運,也不是順從命運,而是發現它,接納它,接受它本來的樣子,通過內在修煉,實現蛻變和超越。不要去做勉強而為做不到的事情,而是從本能開始,從現在擁有的能力開始,把握自己的命理,逐步破除人生的天花板。

  所有外在紛擾,所有外在光華,都是為了抵達內在修心之路。我們只有一個對手,就是自己。

  三十歲以後,你值得擁有的人生,應該是,離開宿命論,離開抱怨,離開“我沒辦法”“我不可以”“我就這樣了”,你的舞臺剛剛開啟,這是真正綻放光華的時刻。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