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2016年11月30日 08:57:05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 著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蕭彥

  曾經有人這樣説過,全世界大多數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有兩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仙的孔夫子,一位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而《生活的藝術》正是林語堂在西方世界很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生活的藝術》英文版由美國雷諾公司1937年出版,並且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當年12月的特別推薦書,並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正值林語堂先生誕辰121週年,重讀這部經典作品《生活的藝術》,感受其充滿智慧的處世哲學。

  “關於中國最完美的書”

  《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旅美、專心從事創作後的第一部書,也是繼《吾國與吾民》之後再獲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生活的藝術》出版的第二年便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余次,被翻譯成十余種文字。

  《生活的藝術》涉及的內容極廣,林語堂在書中談了莊子的淡泊、讚了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辭》,甚至還講了《聖經》的故事。談到中國人,他介紹人們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玩水,如何鑒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林語堂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傚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林語堂為何寫這樣一本書?1933年,林語堂曾受美國作家賽珍珠之約,寫“關於中國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書”。1935年,林語堂完成了任務,這本有關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出版,深刻剖析了古老的中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一向持重的美國《星期六文學評論週刊》曾請著名評論家伯民撰寫書評。伯民認為“林語堂具有在歐洲、美國等地生活的豐富經歷,這使他能夠以慧眼全方位評論西方的文化習俗。他對西方文化有著豐富的認識和了解,他的筆鋒溫和幽默。該書是以英文寫作、以中國為題材的最佳力作”。

  由於《吾國與吾民》的巨大成功,而且通過一項調查發現,美國讀者最喜愛的是《吾國與吾民》中的《生活的藝術》這一章。於是賽珍珠的丈夫、出版商華爾希就建議林語堂著重擴展這一章。林語堂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在半年時間裏兩易其稿,寫出了《生活的藝術》一書。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將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予以充分地傳達,敘述可謂是精雕細刻,文筆流暢華麗,故西方人一睹之下便為之沉迷。書評家彼得·普利斯科特説:“讀完這書後,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見中國人,便向其行個鞠躬禮。”

  “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

  《生活的藝術》全書共分為14章,探討生命、心靈的價值,並抒發對日常生活,對人、事、物的觀感,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評論週遭,乃至於整個社會。書的每一章都有一個既定的討論主題,但卻往往將主題向外擴展,並無一定的界限,由此亦可感覺到林語堂寫作此書的態度:悠閒隨意——這也正是他所認為的“生活的藝術”吧。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的自序中説:“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

  林語堂的個人觀點很獨特,確實值得一看,他在書中寫道:“一個民族産生幾個大哲學家沒什麼稀罕,如果一個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觀察事物,那才是難能可貴的。無論怎樣,中國這個民族顯然是比較富於哲理性,而少實效性,假如不是這樣的話,一個民族經過了四千年專講效率生活的高壓,那是早已不能繼續生存了。”

  由這種認識出發,林語堂把中國人的哲學概括為“抒情哲學”、“閒適哲學”、“一種輕逸的,一種近乎愉快的哲學”。很顯然,林語堂所強調的中國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達觀精神”、“熱愛生命善於享受悠閒”等人生態度和道家文化的某些思想不約而同。

  林語堂善於用老莊思想、道家立場解釋中國文化,雖然有人覺得會有些片面,但其中卻也有深刻的地方。正是林語堂對中國道家文化的片面強調,又使中國文化的一面被他細緻的筆墨所發現。

  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對人生有一種建於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産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這種達觀也産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漠然的態度。一個人有了這種自由的意識及淡漠的態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

  緊緊貼近人生本相

  若問林語堂,怎樣的生活才最藝術?他可能會讚揚莊子最會享受人生,稱頌老子大智若愚,尤其喜歡陶淵明如詩一般自然的生活藝術。他曾經常表示自己和這些已故的天才們心靈相通,靈魂同在。

  讀這本書的同時,你會感受到,他和8世紀的白居易,11世紀的蘇東坡,16、17世紀的屠赤水、袁中郎、李卓吾、李笠翁等交上了朋友,並拜莊子和陶淵明為老師。書中還不乏陳眉公《寶顏堂秘笈》、王均卿《説庫》等傳統中國書籍的精華。他甘心當他們的喉舌,做一個忠實的譯者,把他們的想法用現代的方式説出來,假如説得好,全托他們的福,假如説得不好,全怪自己的錯。

  另外一面,林語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風格,其散文、隨筆半雅半俗、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可謂獨具一格。林語堂的這種風格同他對文字的見解有關。他認為:“世上有兩個文字礦:一個是老礦,一個是新礦。老礦在書中,新礦在普通人的語言中。次等的藝術家都從老礦中去攫取材料,唯有高等的藝術家則會從新礦中攫取材料。”此話説得確實精闢,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

  手捧他的散文,讀到得意處不由會心一笑,幽默處會忍俊不禁,深遠處則回味無窮。林語堂的散文沒有絢詞麗語,也沒有絲毫的説教成分,仿佛是知心好友間的娓娓閒談,談生活、談思想、談藝術、談情趣,在不知不覺中猶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讓人心曠神怡。

  有人説林語堂是鬥士,有人説林語堂是隱者,有人説林語堂深刻博大,有人説林語堂淺薄平庸。但我更贊同學者王兆勝的觀點,林語堂的“快樂哲學”緊緊貼近人生本相,愛常識,喜務實,尊個人,重自由,從而給20世紀中國文學注入了更多的靈氣與情趣。

  忽略了何為真正的生活

  應該説《生活的藝術》在今天也沒有過時,其實現在看來,這本書更像“小資寶典”,因為它是講述中等階級生活的理想境界,所以會受當時美國中産階級讀者的極大歡迎,他們把《生活的藝術》當成生活指南和“枕邊書”。

  此書不遺餘力地向美國人民兜售隱忍閒適的中國式生活藝術,林語堂認為當時的美國人有三大惡習:講究效率、講究準時、急切追求事業成功。如果這真的是惡習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幾乎大多數人都有,並在極力推崇。

  《生活的藝術》初版之時,中國人追求的依舊是優雅閒適的生活,彼時追求效率的美國人為這種閒情雅趣而傾倒。時隔幾十年,以高效為追求的中國人已漸漸不懂欣賞與享受生活。

  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內心的曠達,如何保有並延續靈動的性情?閒適人生,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哲學,更是我們在現代忙碌生活中最需要的生活態度。

  重讀這本書,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憂傷與寂寞。或許我們過分注重生活的效率,卻忽略了何為真正的生活。或許,“生活如何成為藝術”並不是最緊要的問題,最緊要的倒是我們如何才能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