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聚焦凡俗生活中的動人細節

2016年11月30日 08:56:33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對話寂靜》 (英)亞瑟·克裏斯托弗·本森 著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資料圖片

  日前,康橋大學本森教授又一經典力作《對話寂靜》全面上市。愛情、友情、激情、同情,他怎樣看待凡俗生活中的這些主題?拜倫、濟慈、雪萊、惠特曼,他怎樣評價這些聞名天下的詩人?哲學家、藝術家、評論家、傳記作家,他怎樣定義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身份?本書一一道來。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吳波

  最富有時也許最貧窮

  在本書中,他不再是康橋大學的院長教授,也不再是那個偶爾的精神病患者,而是寂靜島島主——找一段悠閒時光,擇一座無人小島,思一生光怪陸離,話一世文武崑崙。跟隨《對話寂靜》,跟隨他,找到你的心安處……

  1845年,28歲的美國人亨利·大衛·梭羅撇開金錢的羈絆,在離家不遠的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1854年,他將此間的所思所感,寫成《瓦爾登湖》。大約半個世紀之後,英國人亞瑟·克裏斯托弗·本森放下世俗的煩擾,尋到一座孤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在此處,他筆耕不輟,將過去、現在、未來均付諸筆端,於是《對話寂靜》問世。在《瓦爾登湖》中,梭羅探討了經濟、村子、閱讀、春天、動物、規律等話題;在《對話寂靜》中,本森論述了愛情、快樂、詩人、哲學、苦難、藝術等內容。《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對話寂靜》沁人心肺,動人衷腸。

  梭羅説:“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

  若本森遇到梭羅……

  亞瑟·克裏斯托弗·本森(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康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

  本森説:“循著月色在鄉間田野一整天地徜徉,完全沒有了時間概念,忘情地駐足山頂縱覽風光,探尋鋪滿春花的樹林深處,躺在翠綠的河堤傾聽樹葉的低語。”

  人世間總有驚人的相似,歷史上總有驚人的重合,不知若本森遇到梭羅,二人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或許,是高手間的切磋;或許,是心靈上的契合;又或許,是冥冥之中的自有天意,讓兩位大作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裏,為我們帶來相同的詩意……當你惆悵迷茫、心緒不寧之時,請細細翻看一本《瓦爾登湖》,讓美好的田園風光、自由的人事景物任由你想像和懷念;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請輕輕拿起一本《對話寂靜》,讓毫不晦澀的語言和清澄見底的思索,伴你如夢,助你好眠……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