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長征 永遠講不完的英雄傳奇

2016年11月30日 08:50:03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紅星照耀中國》作者:(美)埃德加·斯諾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時間:2016年5月

  《紅星照耀中國》作者:(美)埃德加·斯諾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時間:2016年5月

  夏一嫻 荊墨

  昨天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紀念日。

  在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擊退追兵阻敵,征服冰山雪嶺,穿越沼澤草地,縱橫十余省,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上演了世界軍事史上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讓我們通過這些書籍,再一次回憶那場偉大的征程,向先烈們致敬!

  永不言敗的偉大征程

  長征是什麼?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作為一部記述紅軍長征的正史,黨史專家郭德宏和張樹軍主編的《紅軍長征史》(中共黨史出版社),記述了中國工農紅軍在1934年至1936年兩年時間裏,進行戰略大轉移的艱辛歷程、粉碎國民黨圍追堵截的艱苦卓絕鬥爭和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的歷史。紅軍長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軀譜寫的激情奮進、永不言敗的光輝歷史,它創造了令全世界震驚與讚嘆的奇跡。

  《讀懂長征》以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的長征為主線,並充分反映了紅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的長征經歷。它努力從新的視角出發,充分吸收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權威資料佐證下,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力圖讓讀者了解長征、讀懂長征,感受一個更加真實的長征。

  王樹增的《長征》(修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堪稱寫長征的“史記”。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中許多感人小事,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修訂版加入了多幅珍貴長征地圖,為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有人問,《長征》在寫什麼?王樹增説:四個字——永不言敗。

  親歷者詮釋長征精神

  80年前的故事,今天中國的預言。長征,並沒離我們遠去,了解長征的真相,就能更好地理解蘊藏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巨大能量和當前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巨變。曲愛國、張從田的《長征記》(入選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出版物),以生動的筆觸,從宏觀到微觀,從全景到特寫,全面觀照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該書詳細敘述了中央紅軍、紅二、六軍團、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艱苦的長征歷程,尤其是對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情況進行較詳細的敘述,使讀者得以對長征的整體概唸有所把握。作者還在每章正文後,設“背景資料”欄目,從檔案文獻中、從老紅軍的回憶錄及有關紀實材料中吸取精華,使該書筋脈清晰,有血有肉,可讀性很強。

  日記記載下來的長征,可以真實再現當時的細枝末節。《長征日記》(智慧財産權出版社)是一部難得的紅色歷史書籍。這部日記是老紅軍蕭峰將軍在戰爭年代一點一滴寫作出來的。可貴的是,蕭峰一直是一位軍中戰將,他一生參加或指揮了1365次戰鬥,其中包括了許多著名的戰役戰鬥,如強渡大渡河,攻佔鐵索橋。日記中的記載與通常的説法有明顯不同,但日記顯得更真實。蕭峰用自己的筆,記錄了這些珍貴的戰鬥資料。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第二本這樣的日記,因此這部日記堪稱絕世珍品。

  親歷者詮釋的長征精神,尤其令人敬佩。何念選的《開國將帥在長征路上的故事》(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介紹了92位開國將帥,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帶領紅軍廣大指戰員,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擊退百萬陰險兇惡的追兵阻敵,翻越了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嶺,征服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取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

  西方人視野裏的長征

  提到中國長征,很難不想到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即《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是美國記者,他1936年6月訪問陜甘寧邊區,成為第一個採訪紅區的西方記者。他的《紅星照耀中國》自1937年初版以來,暢銷至今。該書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一位叫薄復禮的瑞士傳教士,與蕭克將軍領導的先遣長征的紅六軍團不期而遇。此後,他跟這支隊伍一起長征了18個月又12天。他的《一個外國傳教士眼中的長征》(崑崙出版社),以傳教士的眼光,仔細觀察了這支隊伍的官兵。他為蕭克翻譯了至關重要的貴州地圖,為賀龍的女兒編織毛衣……他是第一個向西方詳細報道紅軍長征的外國人。從對紅軍的不理解到理解,從對自由的渴望到對長征歲月的無比懷念,究竟是什麼讓他産生如此巨大的改變,又是什麼讓他對中國時時挂懷?

  哈裏森·索爾茲伯裏是美國著名記者,多年來一直對長征心嚮往之。1984年,幾番週折之後,他終於實現心願,以76歲的高齡重走長征路,遍訪在世的老紅軍,將長征的故事再現於世。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充滿了對中國革命者激情、勇氣和智慧的讚嘆,對中國革命和長征描述的角度獨樹一幟,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

  本書的開篇説得好:“每一場革命都有自身的傳奇。”為什麼美國人對長征這麼有興趣? 索爾茲伯裏回答,是因為“人類所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及人類為戰勝困難所做出的犧牲”。無論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還是對一個人來説,“長征”都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精彩摘錄

  《長征記》片段——

  告別蘇區,踏上長征路

  離別的日子終於到了,依依惜別之情籠罩著蘇區的每一塊土地。

  時任紅1團團長的楊得志回憶説:“戰爭年代,出發和上前線,上前線和打仗,幾乎是同義詞。以往,部隊的指戰員聽説要上前線,不用動員也會‘嗷嗷’地叫起來。但這次出發,氣氛卻截然不同。雖然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要撤離根據地;誰也不知道要進行跨越11個省的萬里長征;誰也不知道此一去什麼時候才能轉回來,但那種難分難捨的離別之情,總是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趕到雩都河邊為我們送行的群眾中,除了滿臉稚氣、不懂事的小孩子跑來跑去,大人們的臉上都挂著愁容,有的還在暗暗地流淚。老表們拉著我們的手,重復著一句極簡單的話:‘盼著你們早回來,盼著你們早回來呀!’連我們十分熟悉的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此時此地也好像變得蒼涼低沉了。令我難以忘懷的是,那些被安排在老鄉家裏治療的重傷員和重病號也來了。他們步履艱難地行走在人群之間,看來是想尋找自己的部隊和戰友,訴訴自己的衷腸。……我也想過,或許有的傷員會趕上來,但是直至部隊進入了湖南,我們團留下的同志卻沒有一個能趕上來……”

  夕陽西下,秋風蕭瑟。10月17日黃昏,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部隊從雩都、花橋、潭頭圩(龍石咀)、賴公廟、大坪心(龍山門)、峽山圩(孟口)等10個渡口,踏著突擊架設的浮橋,渡過雩都河,開始了突出重圍的行動。中央紅軍踏上了漫漫長征路。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開始了。

  沒有人能夠想到,此次西征行動竟然是與中央蘇區的長久告別,中央蘇區從此將陷入白色恐怖下的浩劫,直到十五年後,紅軍的後代人民解放軍部隊方打回蘇區,與親人相聚。 (一嫻 輯)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