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李健推薦葉芝詩作《寂然的狂喜》:畫意共詩情

2016年11月28日 08:28:3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李健

  著名歌手、音樂人

  《寂然的狂喜》

  作者:(愛爾蘭)威廉·巴特勒·葉芝

  版本:樂府文化/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寂然的狂喜》

  作者:(愛爾蘭)威廉·巴特勒·葉芝

  版本:樂府文化/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這本《寂然的狂喜》,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詩集,是關於詩意的文字與繪畫的綜合表現,而它們在一起又形成了關於一本書有可能達到的美學意境,換言之,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

  有人説,對於外文詩歌的翻譯, 翻譯的過程就是原有詩意的丟失,這句話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這不意味著人們束手無策,一個意象或者某種不可名狀的詩意有可能用不同方式得以或多或少的表達。

  音樂可以借鑒和描繪美術,就像音樂家中有所謂的印象派,同樣,用繪畫的方式去表達對某首詩歌的理解也是順理成章的,甚至有所驚喜。一首詩所能蘊藏的資訊常常遠不是詩人本身所了解的,它需要不同的人賦予不同的詮釋,尤其是從事不同行業的人。這本書邀請了幾十位畫家及雕刻家用自己的作品去表現對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的理解和想像,一幅畫對應一首詩,其中大部分的畫家來自愛爾蘭。

  對於葉芝的詩歌,我想大部分的人同我一樣,都是從《當你老了》這一首開始的,但如果你了解葉芝的生平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那麼,你的體會可能會更充滿想像力,就如同本書中與其對應的畫作一樣。

  在一間墻壁斑駁的無人房屋裏,冰冷的壁爐前一把孤單的椅子,僅此而已,這仿佛是一個電影的開始,即將倒敘一段不同尋常的往事,我想,這就是詩與畫的結合給我的想像,而如今,當我再唱起這首歌時,腦海裏一定會浮現出這幅畫的。

  今天,人們越來越習慣在網上閱讀了,更準確地説,是越來越多的人從網上獲取碎片化的資訊了,就像從網上聽一首半首的歌曲一樣,而對於許多人來説,傳統意義上的書籍和唱片更像是珍藏品,這意味著它們的品質應該更高,所以,對於出版者也是提高了要求,無論是包裝上還是內容上。這本書本身就是精美的,原作和譯作的對比更是耐人尋味的。當然了,這樣一本書絕不是一本大眾意義上的書,因為熱愛詩歌或美術的人終究是小眾,兩者的結合儘管已然平添了許多魅力,難道出版一本書的意義一定是要人手一本嗎?書也像人一樣,找到真正懂它的人才能彼此平等相對,你來我往。我感嘆並感謝編者的誠意與心思,因為沒有足夠的熱情和純粹是完成不了這本書的。

  另外,在當下的時代讀詩還有沒有意義?當然有,從來就有,或者説,此時更需要。我不必贅述這個時代的喧囂與浮躁,因為大多數時代都是如此;也無需誇大藝術的力量,因為它從來就不是武器,可是,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或者説是進步,人的情感是沒有多少進化的,而表達情感的藝術手段也沒高明多少,準確地講,在許多方面是退步的,就像文字的表達和使用上,更不用説是文學。美,是人們自古以來追求的,尤其是藝術層面的美,而審醜,則是我們今天應該警惕的。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藝術,但今天發達的工業又影響了藝術,音樂已經不知不覺地同電腦聯繫在了一起,可是,電腦終究難以取代一個藝術靈魂,詩歌,很像是古典音樂,如同海洋一樣豐富,歷久彌新。

  對於葉芝的詩歌,我是沒什麼資格妄加評論的,因為近百年來有太多的專業人士各具特色的評析。我喜歡的是他用節制的情感帶出文字,詩意和哲理則小心翼翼地隱藏在其中。正如《樂府》中的那句“心裏滿了,就從口中溢出”,葉芝正是那種發自內心深處自覺寫作的詩人,但這種如泉水流淌般的寫作,其詩性的好壞常常取決於詩人的發心,它要求詩人是足夠純粹與透明的。在他後來的作品開始滲透東方哲學意味,這也是眾多詩人們詩性和靈性殊途同歸的地方。

  每一位傑出的詩人對於文字和意象的創造和想像力都在向後人展現了新的種種可能,這些由天賦所形成的智慧是真正的文學珍寶,而對於珍寶,我們除了欣賞,就是守護,當然,這是對於懂得的人們而言。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