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青年重走絲綢之路 領略千年文明魅力(圖)

2017年07月27日 09:21:5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7年7月25至28日,20位兩岸青年來到敦煌,重走絲綢之路。(台灣網 楊永青 攝)

  台灣網7月27日敦煌訊(記者 楊永青) 近日,20位兩岸青年來到敦煌,重走絲綢之路。他們眺望七彩變幻的丹霞地貌,爬行浩瀚沙漠的鳴沙山,駐足千年文明的莫高窟,穿越古代“國門”陽關和玉門關,親身領略了絲綢之路的無窮魅力。

  古往今來的“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中國絲綢。

  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的西域,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首都洛陽。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兩岸青年重走絲綢之路”是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主題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于7月25日至28日在敦煌和西安進行。

  臺灣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宋東文、臺灣張老師基金會董事藍涂育和臺灣中國青年大陸文教基金會代表,以及20年來參加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兩岸青年代表共同參加了活動。(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