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眼”看神農架:風景這邊獨好

2017年07月11日 09:03:1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武漢7月10日電(記者趙博)“神農架的生態保護得太好了!來到這裡有種蕩滌身心的感覺,回去一定要向臺灣民眾好好介紹。”臺灣《旺報》撰述委員張國威在領略了神農架的獨特魅力後如是説。

  為期5天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聯合採訪活動10日在湖北宜昌落下帷幕。活動期間,來自海峽兩岸11家媒體的新聞記者相聚素有“天然物種基因庫”美譽的神農架林區,與林區主要負責人座談並參觀了燕子埡、大龍潭、神農谷等景點,詳細了解世界自然遺産地的保護與發展情況。

  7月的江漢平原已是溽暑難耐,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1700米的神農架則清涼怡人。連日來,媒體團行走山間,充分感受這片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世界地質公園、國際重要濕地、世界自然遺産等4張“重量級名片”的神奇土地的瑰麗風采。

  《臺灣導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蔡淑娟對神農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很感興趣。一路上,她不停拍攝著,紅豆杉、小葉黃楊、毛肋杜鵑、金絲猴……當聽到工作人員介紹説,神農架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擁有高等植物3684種、445科,同時擁有脊椎動物544種、45科,昆蟲4358種、1120科,她連聲説:“好讚!”

  飛雲渡橋是一座橫亙在燕子埡壑口上空的全鋼結構的觀景橋,因懸空高、跨度大又被稱作“彩虹橋”。行走橋上,遠眺群山環抱的古老村莊和白雲出岫的美景奇觀,媒體團成員紛紛舉起相機、手機拍攝。中時電子報CAMPUS助理副總編輯王雅芬打開網路社交媒體進行直播,面向臺灣網友幾乎不加停頓地介紹了約半小時。

  “通過實地走訪,我親身感受到神農架在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方面做得很好。與此同時,品牌行銷也很重要。面向臺灣民眾,我想至少可以規劃3個部分的主題——觀光旅遊、中藥材、健康養老,而這次媒體交流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王雅芬説。

  9日下午,媒體團來到祭奉炎帝的神農壇。“相傳神農氏在神農架採百草長達近80年,可以説這裡是他工作的地方。”神農架林區臺辦主任李有定不失風趣地介紹説,鄂臺兩地在研究和傳承炎帝文化方面有著較多交流合作,迄今已有5000多位臺胞來到神農架祭拜炎帝,神農架炎帝文化研究會也與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建立了合作關係。

  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大陸新聞中心主任劉壽玉認真聆聽講解,拿起手機細細記錄著五色石、千年古杉、巨型牛首人身雕像等景象。“神農氏的故事流傳已久,可以説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在這方面加強推介,相信會讓更多臺灣民眾感到親切,慕名而來。”她説。

  參加本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活動的臺灣新聞媒體包括《聯合報》、中時電子報、《旺報》、《臺灣導報》、臺南古都廣播有限公司、“世界新聞傳播協會”等;大陸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台灣網等。

  “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由湖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迄今已連續舉辦十屆,每年聚焦一個主題。荊楚大地上,鐘靈毓秀的山川地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淳樸多樣的民俗風情……無不給參訪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兩岸交流,媒體先行。”臺灣《聯合報》大陸巡迴特派員王玉燕説,荊楚行活動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兩岸媒體人搭建了多元的交流平臺,為兩岸民眾了解湖北提供了廣泛素材。“向臺灣同胞介紹湖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自然生態,是我們媒體人的責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