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寫真:相聲達人王振全的“要堅持”和“看不懂”

2017年02月24日 14:36:14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新社臺北2月23日電 題:相聲達人王振全的“要堅持”和“看不懂”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我做了自己喜歡的事,糊裏糊塗做的。”

  憶及相聲之路,花甲之年的王振全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回想起來,“是莫名其妙做對了這麼一件事”。

2月21日,臺灣相聲達人王振全在臺北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2月21日,臺灣相聲達人王振全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陳林 攝

  眼前這位鬍子、眉毛漸白的老人,被稱為“臺灣新時代相聲之父”。從事相聲表演已超40年,依然活躍在舞臺上。

  眷村長大的他,從小對各種方言耳濡目染。數學老師的唐山話教學、母親砍價時的山東口音,如今依然記憶猶新,“這對説相聲影響很大”。模倣到有趣處,自己先笑了。

  笑聲中,他仿佛回到童年。隨後,已當爺爺的他開始念及老師的好、鄰里間濃濃的人情味……

  作為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眷屬的臨時落腳點,眷村對許多臺灣人來説都有著特殊記憶。當年赴臺的陳逸安、吳兆南、魏龍豪等,被認為是臺灣相聲源頭。他們把記憶的段子重新整理,開始在軍中演出,慰藉人們思鄉之情。

  “我們這些‘外省人’第二代,聽到這個會格外親切”。王振全説,初中剛聽“覺得非常有趣”,當時電臺也在播,“時間長了你一言我一語,自得其樂”。

2月21日,臺灣相聲達人王振全在臺北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2月21日,臺灣相聲達人王振全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陳林 攝

  生活中的王振全延續臺上幽默,聊天中笑聲不斷。高二曾讀四年的經歷,也化為“包袱”:“通知我高中同學會,哪一年的?”

  由於表演收入少,後來許多從業者轉行,臺灣相聲日漸式微。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已少有人登臺。1985年,王振全創立漢霖民俗説唱藝術團,有媒體稱他是“臺灣相聲斷層的‘縫補者’”。

  他感慨,那時聽錄音學相聲,只有《相聲集錦》16盤錄音帶,每次聽福建海峽之聲曲藝時,都會錄。

  如此“出徒”,讓他數次被觀眾批評:捧哏、逗哏位置不對;模倣《八花八典》,聽不清就“自作聰明填字”……再憶往事,只心存感謝。

  1988年,新加坡舉辦相聲歌謠匯演,邀請兩岸相聲演員同臺。演出結束後王振全應邀直飛大陸,拜訪了侯寶林、馬三立等曲藝名家,成了兩岸相聲交流先行者。

  “當時政策已有放鬆”,王振全説。他去圓明園等地參觀,印證了一些事,“是很感動的事情。”

  “摸索前行”的他認為,大陸有很多相聲名家,能為他指引正確方向。他曾試用閩南語説相聲,得到對岸同行認可後堅持。帶團海外演出,還試用英語表演。

  藝術團剛成立十年間,每年有大小演出約300場。談及現在,他想了想説,“恐怕只有一半了”。多年前67個國家和地區的演出紀錄,也不再增加。

2月21日,臺灣相聲達人王振全在臺北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2月21日,臺灣相聲達人王振全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陳林 攝

  他説臺灣現在從事相聲的人少,市場不如以前。這些年賣了房子,母親遺産和他的退休金也砸了進來。最近尤為艱難:演出機會和收入都越來越少,甚至出現欠薪。

  一直為劇團生存疲於奔命,仍走下坡路,這讓他“看不懂”:或缺少宣傳、或不懂包裝,或沒代表作品。他認為年輕人可能不喜歡,同時又表示郭德綱的觀眾多是年輕人。“還是我們沒有做好”。

  在他眼裏,當年創團老友沒人在意賺多少錢,只在乎做了件有意義的事。現在有年輕人會在意錢,排演還有人來不了,這在他們那輩人中幾乎看不到……

  越是看不懂,他表示越堅持,甚至打算“死在舞臺上”。

  工作室的娃娃團照片,讓他又感到被認可:“家長把寶貝送到這裡,讓我感覺到生命的價值”。

  他同時也不解,有小朋友對境外東西耳熟能詳,對傳統卻了解不多。

  “上課時,我會講‘六尺巷’等傳統故事”。

  他説,“潛移默化比大聲疾呼的效果要好得多”。(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