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2017台北國際書展:難追大陸速度 堅守精耕細作

2017年02月21日 08:55:22  來源:鳳凰文化
字號:    

  2017年臺北國際書展在萬眾矚目中落幕,鳳凰文化對本次書展通過全媒體手段,多維度向華語讀者呈現了這場文化盛宴。熱鬧散去回歸實際,鳳凰文化試圖從臺北書展出發,立足大陸視角,大致勾勒臺灣書業的現狀和發展。

  2017年臺北國際書展在萬眾矚目中落幕,鳳凰文化對本次書展通過全媒體手段,多維度向華語讀者呈現了這場文化盛宴。熱鬧散去回歸實際,鳳凰文化試圖從臺北書展出發,立足大陸視角,大致勾勒臺灣書業的現狀和發展。

  本次臺北國際書展邀請到來自59個國家的621家出版社參展。各出版社舉辦作家新書分享沙龍930場,配套開展了作家簽名、見面等活動,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也帶動了各出版社圖書銷量的增長。據臺灣媒體報道,相較于去年,包括大塊、三民、印刻、蓋亞、遠見天下等出版社,業績有小幅成長;九歌、文訊、爾雅、洪范及聯合參展的獨立書店,營業額成長達到25%;讀書共和國的成長業績更是高達去年的50%。

  知名旅美華裔小説家哈金,香港作家馬家輝、文化評論人梁文道,大陸作家畢飛宇、徐則臣、劉同等大眾熟知的華語名作家出席了本屆書展。

  畢飛宇盛讚臺北讀者:整體文學素養高

  大陸70後作家代表徐則臣此次來臺北書展推廣新書《王城入海》(繁體版),先後分別與臺灣作家伊格言、大陸作家畢飛宇進行了兩場對談,暢聊時代與寫作。緊密行程之外,徐則臣特意抽出時間參與直播了一場與鳳凰文化相約的書展漫步。

  徐則臣在臺北書展

  雖是第一次來臺北書展,徐則成已訪遍國內國際的其他各大書展。從北京、上海到法蘭克福的書展,倫敦書展,紐約書展,伊斯坦布爾書展,再到阿根廷、 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和埃及的書展都已收入囊中。在直播過程中,徐則臣談到各大書展的異同,他認為,“每個書展都各有特色,有的非常高端,版權貿易做得較好,比如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場地雖然不大,但業務做得大,它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版權貿易平臺。但也有一些書展更看重讀者,辦成一個供讀者挑書購書的大Party,比如像開羅國際書展,很多書商和出版社設好攤位,邀請讀者來買書。而臺北書展則是第三種,既面向專業人士,又面向普通大眾。”

  在浩瀚書海中,徐則臣如此評價臺北書展,“在這裡能感覺到出版社與作家之間,作家與讀者之間,出版商與讀者之間,有一種良性互動,讓人感到一種舒服,即彼此的關係既不會特別生硬,也不會覺得這個場合特別高大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家常又有親和力。”

  此番感受,與同樣在臺灣成功發行文學作品的大陸作家畢飛宇相似,他認為自己與臺灣讀者的溝通有著天然優勢,“簡體書與臺版書之間有種異態感和同步感。在此的任何交流,立馬可以進入文學的本質。大陸作家所描述的生活場景,與臺灣作家相比區別很大,但文學中的兩岸生活,有非常微妙又似是而非的地方,‘似是’的地方讓我溫暖,‘而非’的地方讓我好奇。”

  畢飛宇

  作家畢飛宇憑藉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小説原著《推拿》《青衣》等被大眾所熟知,也是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2005年起, 臺灣九歌出版社陸續將他的作品引入臺灣讀者的視野,一步步將這位南京作家打入臺灣文學市場,成為臺灣讀者熟知的大陸中生代作家。在臺灣整體文學作品市場大幅萎縮的大環境下,畢飛宇的《推拿》在臺灣的銷量逆襲進萬冊,成為文學類暢銷書。

  第三次到訪台北書展的畢飛宇,出席了一場沙龍兩場直播,每場活動都人滿為患,被出版社戲稱為“2017台北書展人氣最高的大叔”。分享結束後,他稱讚臺灣讀者的總體文學素養高,“尤其是在臺北進行文學交流,從提出的問題就能聽出這個讀者的閱讀歷史,以及他是不是一個講究的讀者。他們在傾聽時呈現的表情、眼神,甚至會心一笑或任何小動作,都産生一種有效互動,在我眼裏這就是文學,是作家和讀者的關係,是寫作和閱讀的關係。”因此,雖然同樣訪遍國際各大重要書展,但臺北書展對畢飛宇來説,依舊是“格外喜歡”並“心存敬畏感”的那一個。

  談到臺北書展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畢飛宇脫口而出,“是看到隔壁印刻出版社展位上方,陳映真先生巨幅海報的那一刻,我心裏咯噔一下。因為我們這一代寫作者在年輕的時候,讀過許多臺灣名作家的作品,陳映真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久前剛去世,而今又在此地遇見,希望能向他的在天之靈致敬。”

  2017台北書展上,印刻出版社的展位

  畢飛宇提到的印刻與九歌兩家出版社,均是臺灣重要的文學出版社。九歌出版社與洪范書店、爾雅出版社、大地出版社、純文學出版社,在臺灣被合稱為“文學五小”,曾經是臺灣出版界“文人經營模式”的典範。而今,大地出版社已經調整業務方向,純文學出版社偃旗息鼓,“五小”只剩九歌、洪范、爾雅。“五小”的誕生,見證了臺灣純文學市場的蓬勃發展;它的衰落,見證臺灣純文學市場的萎縮。

  2003年,時任臺灣《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初安民,創辦了文學雜誌《印刻》,全名《INK印刻文學生活志》,雜誌以作者形象做為每期雜誌的封面,迅速成為臺灣文壇最活躍的媒介,並出版了大量臺灣重要作家的作品。

  文學類書籍銷量大跌 書展辟“黃金地段”特別優待

  上述幾家出版社在本次書展的展位,被統一規劃為“文學藝術書區”,該區被安排在場館主論壇左側的“黃金地段”,是人流集中匯入的通道。記者了解到,這樣的安排是臺北書展基金會在本年的有意為之。

  臺灣這個只有2300萬人口總量的地區,每年新增出版物高達4萬種,從新書種類與人口比例來看,臺灣的數據僅次於英國。然而,近幾年以來,臺灣圖書市場的單本銷量已經連續三年下跌,且每年的下跌幅度幾乎都以兩成左右跳水,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文學類圖書。根據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透露的數據,文學類圖書目前如果能賣到2千本,就可以説“已經算不錯了”。

  文學類圖書在以往的銷售情況是,長篇小説的銷量優於短篇小説,短篇小説的銷量再優於散文等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而近幾年,反而越是長篇小説越不好賣,尤其是400頁以上的長篇小説幾乎“賣不動”,願意閱讀長篇小説的讀者大大減少,碎片化閱讀成為大眾的主流閱讀現狀。

  但長篇小説的創作難度並未因此降低,出版社生産一本二三十萬字長篇小説,從作家、到編輯、設計、校對、付印,到宣傳、發行,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這樣的投入如果得不到市場的肯定,該類型的作品數量就會必然減少,也必然對出版物的豐富性和多元性造成影響。出版社如果想出版好的長篇小説,就只能出一些好賣的圖書來養活另一些不好賣的圖書。“然而,整個社會並不是靠幾本暢銷書就能撐起一個出版業,撐起一個閱讀環境的。保持出版界的生態多樣性才是這個産業的關鍵健康指標”,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説道。因此,本次臺北書展特意將“文學藝術書區”安排在書展行動線的“黃金地段”,希望通過提升文學與藝術類出版機構展位的顯著性,來支援純文學藝術類出版單位,為他們增加關注和銷量。

  九歌沙龍展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