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説説臺灣的自殺防治

2016年09月26日 08:21: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剛剛過去的9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預防自殺日。在海峽對岸的臺灣,每到這一天,從政府到民間,都有密集的宣導和研討活動。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為生命“守門”。

  臺灣的自殺率曾經居高不下,從1997年起連續13年位列島內民眾十大死因,被世衛組織認定為自殺高盛行區。2005年,臺灣當局成立了全臺性的自殺防治中心,政府和民間通力合作,歷經11年努力,成效已見,2005年每1.9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2015年已為每2.4小時有一人自殺。自2010年起,自殺已經退出臺灣人十大死因。

  人類為何自殺?相關研究汗牛充棟。具體到個案,原因一般都很複雜。以臺灣基隆為例,據衛生部門統計,自2002年至2011年,基隆市幾乎連續蟬聯臺灣自殺率第一名,其間臺灣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中平均有16.7人自殺死亡,基隆市卻高達25.3人。有人説是因為基隆多雨的氣候,有人説是因為失業率高,有人説是因為人口老化。基隆市政府的自殺防治措施則非常務實,比如推出購買農藥登記制度和張貼防自殺貼紙。基隆自殺防治中心印製了大量“不要跳樓”“生命誠可貴”貼紙,張貼在全市四層樓以上大廈的電梯內、窗戶旁及頂樓。此舉曾經被人嘲笑,但基隆市政府不以為意,他們説:如果花上1000枚貼紙,能挽回一條生命,也是相當值得的。

  此外,開設自殺求助熱線,是臺灣自殺防治中的重要一環。不過,調查顯示,人們對自殺者常有偏見,認為“自殺是不負責的行為”“自殺是自私的行為”者高達八成以上,認為“自殺是弱者的表現”者近六成,這些負面的評價,讓當事人不敢對人傾訴,減低了他們的求助意願。為此,2013年,臺灣自殺防治中心專門推出“污名化:自殺防治的重大阻礙”為主題的宣導活動,呼籲社會破除對自殺的成見、讓當事人勇於求助。

  有證據表明,媒體報道自殺新聞的內容與方式和自殺率上升有顯著關係。有鋻於此,臺灣自殺防治中心將世衛組織的媒體自殺報道規範“在地化”為簡明扼要的“三不三要”,如不要聳動化報道、不要描述自殺方法與地點、不要簡化或臆測自殺原因;要避免使用“自殺成功”等説法。

  臺灣自殺防治已頗見成效,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相關調查顯示,臺灣有上百萬人有精神困擾,其中一半以上有過自殺的念頭。相關人士不敢懈怠,一直奔走呼籲政府專門立法,讓自殺防治“有法可依”;引導社會大眾減少對自殺議題的污名化,密切留意有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者,以“聯繫、溝通與關懷”為手段,做生命的“守門人”。臺灣自殺防治的做法可圈可點,其防治自殺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其他地方的借鑒。(記者 王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