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一面鼓見證兩岸“親”

2016年08月01日 09:06:23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 題:一面鼓見證兩岸“親”

  新華社記者 王小鵬 劉剛

  31日上午,9歲的廣西馬山壯族會鼓鼓手韋宏華隨南寧經貿文化交流團結束了臺灣花蓮之行,陪伴他前來演出的一面馬山會鼓卻留在了當地。

  30日晚,韋宏華和他所在的廣西南寧市馬山壯鼓隊首次在臺灣花蓮縣新城鄉聯合豐年祭上表演了節目。表演結束後,交流團將包括韋宏華的小鼓在內的10面馬山壯族會鼓分別贈送給花蓮縣和新城鄉。

  馬山壯族會鼓始於宋代,相傳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主要樂器有鼓、鑼、釵等,主角是鼓,用樟木、榕楓等原木挖成空心做成鼓殼,用牛皮做為鼓面,再用堅韌的生竹篾兩邊拉緊而成。

  會鼓聲音渾圓厚重、鏗鏘有力,不僅深受當地壯族群眾喜愛,還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開幕式上展演。

  像很多馬山縣壯族男孩一樣,韋宏華很小就開始學習擊鼓技巧。別看他年紀不大,是這次演出陣容中最小的鼓手,但是習鼓也有6年多,算是“資深”演員了。

  演出開始前,他一邊欣賞臺灣少數民族歡快的集體舞蹈,一邊在場邊的草叢上練習壓腿。“説實話,還是有點緊張。”他説,“不過,我會像在家鄉一樣用力擊鼓。”

  這是韋宏華第一次來臺灣表演節目,也是馬山壯族會鼓第一次在花蓮的豐年祭期間展演。2014年,同樣來自南寧的賓陽彩架隊曾參加了花蓮縣聯合豐年祭。今年,賓陽彩架隊與馬山壯鼓隊聯袂表演《壯鄉鼓韻慶豐年》,鼓聲響徹夜空,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

  看完會鼓表演後,“原班人馬”舞隊隊長王慧英告訴記者,馬山壯族會鼓表演可謂“一鳴驚人”,能給人“震撼”和“喜樂”。她説,南寧和花蓮兩地的少數民族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學習、交流。

  馬山壯族會鼓被壯族人民用於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其功用與花蓮豐年祭的主題相契合。

  近年來,廣西南寧市與臺灣花蓮縣保持著多層面的密切交流。花蓮的少數民族節目經常到南寧“串門”,而南寧也經常派團到花蓮交流。王慧英的舞隊就已多次赴南寧參加演出,她計劃今年再去一趟。

  正是在兩地熱絡的文化交流活動中,花蓮有關部門“相中”了馬山壯族會鼓。

  花蓮新城鄉的豐年祭頗有名氣,每年夏天都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摩。但是,在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人的傳統祭典上,當地人製作的木鼓敲起來顯得有點“沉悶”,他們渴望有一面能夠激動人心的大鼓。

  今年年初的一次兩地交流活動上,花蓮有關部門與南寧市進行了商談,雙方一拍即合,馬山壯族會鼓於是亮相著名景點七星潭,成為新城鄉今年聯合豐年祭的又一個亮點。

  南寧市的慷慨感動了花蓮民眾。新城鄉鄉長錢自立説,以後舉辦豐年祭,再也不用為鼓聲不夠渾厚這件事發愁了。這些留下來的會鼓將推動兩地文化進一步融合、交流,使兩地民眾有“一家親,一家人”的感覺。

  南寧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衛在30日舉行的贈鼓儀式上表示,兩地同胞祈求豐收、追求幸福的心意是相同的,兩岸同宗同源的同胞情誼是任何力量割捨不斷的,希望這些會鼓能夠成為聯繫兩地的紐帶,為花蓮的節慶活動增光添彩。他希望,兩地以優秀文化交流為契機,增進感情、加深了解、加強合作。

  臨出發時,韋宏華説他還是有點捨不得那面鼓。“不過,能把自己敲過的鼓分享給臺灣的小朋友,真的很開心。”他説。

[責任編輯: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