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越劇史上第一個本科班畢業,18位新人上了最後一課

2017-06-16 07:06:00
來源:騰訊
字號

  [摘要]第一個越劇本科班,第十代上海越劇傳人。

  “青年演員成功,第一要有天賦,第二要努力,第三是機遇。如果把演戲當成一個飯碗,還是趁早退出。這個飯碗非常辛苦,有時候,現實會讓你非常糾結。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對事業有情懷。你愛這個事業嗎?你願意把靈魂、把你的全部奉獻給它嗎?”“戲曲新生代的‘角色’——首屆越劇本科班的教學、創作和未來發展”專家研討會近日舉行,上海劇協主席楊紹林寄語18位越劇本科班畢業生。

  上海戲劇學院越劇本科班由上海越劇院委託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聯合培養,這批上海越劇舞臺上的“第十代”演員6月畢業,15名女生、5名男生分為小生9名,青衣2名,花旦4名,老旦2名,老生2名,兩人參軍,其餘18人進入上海越劇院。作為全國地方戲劇種中唯一的10年一貫本科生, 他們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被安排在逸夫舞臺,修滿3384個學時,參與工作坊、交流展示、個人演出,實際學時逼近5000個。

  大二時本科班首度觸“新”,參與排演藝術生涯中首部原創大戲《仲夏夜之夢》,這也是他們第一次感受角色創造和西方戲劇題材的碰撞。畢業大戲則是當代越劇《十二角色》,由“角色創造”課程中學員們的集體創作而來。 臨近畢業之際,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越劇院共同策劃推出“梨園新韻”系列演出之“‘蓓蕾初綻·越苑新聲’——上海越劇第十代傳人暨上戲首屆越劇本科班畢業巡迴演出”,分寧波、溫州、余姚、南通、常州等蘇浙五地師生攜手巡演,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畢業公演和北京長安大戲院畢業彙報演出三個板塊。巡演劇目為《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家》《花中君子》四台完整大戲,不僅兼顧越劇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之作,更充分展示女子越劇及男女合演的不同風貌。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田蔓莎一手推動學生創排《十二角色》,臨近分別,她不忘提醒大家“要學會創造,要有海納百川的學習態度”。多讀書,是眾多前輩送給本科班的寄語。上海文化基金會秘書長酈國義鼓勵年輕人,“用心讀書,成為大家。”他以上海京劇院演員王珮瑜舉例,“現在書和碟片都可以到網上買,但我碰到王珮瑜最多的是在書店、音響店。越劇老前輩有兩句話,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戲。現在的誘惑不比過去少,大家還是要能靜下心來讀書。”

  “把大學本科班這塊金子招牌看淡,看到自己的擔當,不斷讀書,才能讓你從一個演員慢慢上升到一個藝術家。”兩位名編劇吳兆芬、李莉觀點不謀而合,“敬畏傳統,多讀書,多把好的東西留在心裏,沉澱下來,才能夠抗拒某些誘惑。只要你們往前走,走得踏實,一定有前途。”

  為新人們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也是前輩、專家關注的話題,楊紹林表示,“演員是演出來的,除了天賦、努力,還要創造更多機會,有施展的天地,能和這個時代的人、和我們的生活互動起來。這需要劇團經營、管理者,儘量創造更多條件。只有更多演出,青年演員才會更自信,才會更多發現自己。”孫重亮、徐幸捷、榮廣潤、龔和德等專家都提出,本科班進入越劇院後,可以嘗試保持相對獨立性,搞一些戲,同時借鑒上昆學館制經驗,多向前輩學戲。

  作曲家顧兆琳認為,青年演員應該多練基本功,“練的遍數不夠,沒有真正的飛躍。好的演員,不管是滬劇還是越劇,他唱得多,唱這個調門就是這個調門,絕對不會少。唱得少,練得少,有的基本功容易露餡,有些戲要補,而且經常要演,有些越劇摺子戲量還不夠,既使學了以後,還是要進一步再回爐,再演出。新一代越劇演員如果要創新,得文武兼備, 身上技藝的東西要加強。”孫重亮提醒青年人做有心人,“演好戲之餘,學一些唱腔設計。”

  研討會由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文/諸葛漪)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