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華成語的尚老意蘊

2022-10-02 16:1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中華成語的尚老意蘊

  老,甲骨文字形像一個手裏拿著拐杖的老人,《説文解字》注為“言鬚髮變白也”。“鬚髮變白”是歲月沉澱的結果。在這漫長的人生歷程中,老年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寶貴的家庭財富和社會財富。熟語有雲:“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漢語中有大量與老年相關的“涉老”成語,這些成語構建了老年群體積極健康的個人形象和社會形象,是千百年來民眾在生産生活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要的審美標準、價值取向和道德觀。

  構建“涉老”美的標準

  據筆者統計,《中國成語分類大詞典》《中國成語通檢》《現代漢語詞典》《新華成語詞典》共收集“涉老”成語490個,其中157個反映老年人的積極形象,構建了老年人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美。

  飄逸的容貌。數十年人生滄桑的聚積,自然會帶來容顏的老去,但是老年人卻擁有歲月沉澱下來的成熟和典雅,更有了仙風道骨的飄逸之貌。有大量成語從面色、眉毛、頭髮、精神狀態等角度描寫老年人歷經歲月滄桑所展現的容貌特徵,如“鬚眉皓然”“朱顏鶴發”“鶴發松姿”“鶴骨龍筋”“白髮朱顏”“紅顏白髮”“仙風道骨”等。

  豐富的閱歷。老年人經歷多、閱歷廣,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對後輩大有幫助,所以説“薑還是老的辣”。“老練通達”“斫輪老手”“寶刀未老”“老馬識途”“老謀深算”“老成持重”等成語,從謀略、通曉事理等角度展示了老年人深諳世事、經驗豐富的特徵。

  高尚的品德。老年人閱歷豐富,積極引領社會價值判斷標準與道德取向,能妥善處理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關係。“耆年碩德”“耆儒碩老”“年高德勳”“年高有德”“德高望尊”“碩望宿德”“巨人長德”“高躅大年”“耆宿大賢”等成語,從“德”“賢”等多個角度記錄和描寫了老年人品德的“高”和“尊”。

  堅定的壯心。“人老心不老”“年老志不衰”是不少老年人的生活狀態,他們對個人生命價值、生活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和理解,願意繼續發揮餘熱,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老當益壯”“老馬嘶風”“老驥伏櫪”“老而彌篤”“老有所為”等成語描述了老年人壯心不已、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彰顯尊老敬老傳統美德

  老年人因閱歷豐富、思慮深遠、顧全大局而德高望重,大量尊敬推崇老人的成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尊老愛幼。“尊老”和“愛幼”理念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生命力和經久不衰的影響力。以“老”與“幼”“稚”搭配構成的成語非常多,如“攜老扶幼”“敬老愛幼”“愛老慈幼”“負老提幼”“扶老擎幼”“攜幼扶老”“扶老挾稚”“敬老慈稚”等。

  以孝為先。“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我國自古推崇孝道,將孝親置於中國道德的本位,是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載體。諸多關於“孝”的佳話隨著時間推移,演變成婦孺皆知的成語,如“扇席溫枕”“臥冰求鯉”“王祥臥冰”“彩衣娛親”等。

  祝福安康。在敬老、養老、愛老的傳統文化體系下,漢語中積澱了諸多對老年人祝福的成語。如“與天齊高”“與海同淵”“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江山不老”“福齊南山”“福如山嶽”“福如海淵”等借用天地、山川、海洋等祝福老年人與天地同壽,千古長存;“龜年鶴壽”“喬松之壽”“松柏之壽”“松鶴同長”“松鶴遐齡”等借用柏松的四季常青、仙鶴的神秘悠閒等美好形象,祝禱老年人能與松鶴一樣,坐享無量之壽。

  折射中華傳統生命哲學

  從思想史來看,對人的本質的定義往往涉及人的自然性、精神性、社會性。馬克思把握人的社會性內涵,即“在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老年人的生命具有一切社會關係的三重屬性,其中,“涉老”成語是中華傳統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鏡子,集中折射了老年群體具有的自然生命的長度、社會生命的寬度,精神生命的高度。

  身體是生命的物質存在,具有物理屬性。“皓首蒼顏”“鶴發童顏”等諸多“涉老”成語,都以身體髮膚為對象,描述與健康相關的身體物質屬性,反映生命歷程的長度跨越。

  社會語言學家恩伯説:“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就是表現在詞彙內容或詞彙上。”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善利萬物,“涉老”成語以植物、動物、非生命事物、自然現象、行為動作、史實軼聞等為源域進行意象思維,對老年人的容貌、年齡、指稱、生活、情態、品行、情感、氣質、祝福等目標域進行映射,山川湖海、松鶴林泉等自然萬物皆有了靈性,與老年人生活點滴相銜接,融入老年人為人處世哲理之中,以世間萬物拓展生命寬度。

  內在修養與價值境界是人的精神生命。“涉老”成語中關於老年人知識、智慧、閱歷以及志向的描述,是老年人精神生命的體現。“歸老田間”“頤養天年”是老年人物質生命進入甲子之年後的理所當然,但他們也可以“老而彌堅”“老而彌篤”“老而彌壯”,以自身精神之力量抗爭“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束縛,盡顯精神生命的生生不息、登攀不止。

  (作者:肖永賀,係南昌工程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