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千年濰水文脈的新延續:古老非遺技藝釋放現代活力

2019年11月08日 08:4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濰坊11月7日電 題:千年濰水文脈的新延續:古老非遺技藝釋放現代活力

  作者 趙曉

  工藝精湛的濰坊風箏、色彩鮮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憨態可掬的高密泥塑……作為齊文化繼承與傳播的中心區域,山東濰坊擁有眾多非遺資源。近10年來,該市創新非遺文化保護模式,建設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讓非遺貼近現代生活生産方式,為千年濰水文脈注入新活力。

  記者連日赴濰坊寒亭、昌邑、高密、青州、臨朐等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所轄地緣範圍採訪,在走訪中看到,風箏、核雕、剪紙、茂腔等豐富的當地非遺項目,與文創、研學、實踐體驗、鄉村振興等巧妙結合,活態傳承、創新發展。

  為探尋非遺在新時代下的有效保護和弘揚之道,“十笏園非遺空間”在濰坊應運而生。據濰坊十笏園文化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宣傳策劃部經理張新星介紹,該非遺空間致力於促進非遺與現代生活融合、與社會民眾互動、與産業發展互聯,助力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消費優勢。“我們在入駐‘十笏園非遺空間’的10項代表性非遺項目中實施‘濰水非遺合夥人計劃’,用政策扶持、專業運營等方式提升非遺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大批濰坊境內的傳統非遺項目探索創新之路,積極走入尋常百姓家。“中國風箏有上千年發展歷史,濰坊風箏歷史悠久,具有選材講究、扎糊精巧、繪畫艷麗等獨特風格。”濰坊市風箏産業協會會長王永訓在受訪時説,過去濰坊風箏品種單一,材料以紙、絹居多,傳承到現在,圖案、款式等不斷翻新,品種達上千個,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互動需要。

  熊貓、超人、海綿寶寶……傳承400餘年的高密泥塑不再局限于傳統“叫虎”形象,花樣繁多。高密聶家莊泥塑第22代傳人聶鵬告訴記者,過去常見的老虎、豬、狗等泥塑造型不太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他在堅守老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潮流元素,利用色彩變化,讓泥塑以“百變面孔”進入市場,受到消費者歡迎。

  産自濰坊昌邑的柳疃絲綢,以傳統技藝融合現代創意設計,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暢銷。山東省級柳疃絲綢技藝傳承人魏耀琳認為,非遺技藝要想得到保護和傳承,必須適應市場發展和人們不斷變化的生活需求。“經過創新改造的柳疃絲綢,製作出真絲布料産品,為世界多個奢侈品牌供應原料。”

  “目前,實驗區通過創新非遺保護實踐模式,讓眾多非遺項目得到搶救、保護與傳承,文化生態得以優化。”濰坊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亦耘表示,貫通全境的濰河流域孕育了濰坊8000多年的文明史,濰水文化融農耕文化、漁鹽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貿文化于一體。經統計,實驗區內現有2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16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72項省級代表性項目、276項市級代表性項目、1226項縣級代表性項目。

  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中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于2010年11月批准設立,保護對象為其劃定範圍內的與濰水文化相關的自然生態、歷史遺跡,特別是濰水農工商貿文化中以活態存在並傳承的多種非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