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手指間的藝術——面塑

2017年08月21日 14:10:4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人們旅遊歸來經常會帶一些伴手禮送給親人、朋友,有的是當地的特色美食,有的是精美的藝術品,如果有人去山西旅行,那麼有一樣可千萬不要錯過,那就是面塑。

  一些孩子乍一聽會感到有些疑惑,面塑是什麼的東西呢?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述一下面塑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

    面塑,俗稱捏面人。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面塑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收藏,另一類可以食用。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慶祝。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麵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除了山西外,目前民間還有一些地方也流傳著製作面塑的傳統習俗,例如山東,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河南和河北等地。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