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4月8日消息 近日,臺灣《旺報》刊登陸配張蓓蕾文章,講述了自己在臺灣生活點滴,以及接觸老兵,被叫“大陸媳婦”、“外省人”等等見聞。
全文摘編如下:
剛到臺灣的時候,多少有點失望。小小舊舊的桃園機場出來,遠沒有我想像中的繁華;馬路並不寬,也沒有多少高樓大廈,頗像大陸早期發展的二級城市,顯得有點土氣。唯一和期待中一致的是“檳榔西施”,乾淨、明亮的大玻璃後面,一個個穿著清涼的美女坐在那裏,低著頭,安靜地剝著檳榔。
可是,慢慢地我就愛上了臺灣,喜歡上了它的那份親切感,人人都那麼自在,享受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外省人”不是貶稱
先生的家庭屬於“外省人”,這個概念到了臺灣三個月才弄明白。有次帶女兒去就醫,一位小姐對另一個講:“這個小baby一看就是外省人!”我以為這像有些上海人説“外地人”一樣有看不起的意思,立即反駁:“我們從北京來,她爸爸是臺灣人。”意思是北京身分加上個臺灣老爸,可比你們強多了。
過後我憤憤地講給先生聽,結果一邊的婆婆笑著跟我解釋:只要是光復後來臺的大陸人,“不管是第幾代,都是‘外省人’,這沒有輕蔑的意思。”據我觀察,“外省人”並不都是貶稱。可是在北京是臺灣人,在臺灣又是“外省人”,這樣的身分其實還是挺尷尬的。
來臺老兵甘苦談
我們住的那個小區,以前是個眷村,常碰到一個清瘦老人出來遛狗。有次他主動和我攀談,一聽我是大陸來的,就來了興致:
“我也是大陸來的,娃娃兵,上岸的時候,渾身上下就剩一條褲衩,只能要飯,衣服也是要來的,一個人也不認識。在部隊裏就拼命讀書,吃了很多苦,後來讀了兩所大學,慢慢升了,退役時是上校。你看底樓那兩套都是我的,這個小區最大的戶型,都是我自己賺來的。年輕時候苦,到了晚年還算幸福。可憐很多老兵老來每個月就一萬多台幣,又沒有親人,苦死了。”
婆婆講過孤寡老兵的可憐。有次她去醫院看朋友,看見一個老兵大小便失禁了,躺在床上無助地哭。護士小姐過去,一邊仔細地給他清理,一邊柔聲安慰:“阿伯呀,你不要哭了,你看我就是你的兒女嘛,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別哭了,沒關係的……”
不過,也在報紙上讀到有些人專門去醫院認生病的老兵做幹爸爸,欺騙他們,等他們去世以後好繼承財産,這樣的事情還不少,很讓人心酸。
我公公當年也是當兵的。他是地道的陜西人,十五、六歲到的臺灣,現在快八十了。公公説一口華縣的普通話,愛吃臊子面、饃,每次吃多了,就坐下來泡個茶,跟我講當年的故事:
他説,“媳婦啊,我跟你講,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會到臺灣來。我那時才十幾歲,在武漢讀書,我那個舅母,她看不起我,我一氣之下,就要回西安,我老家又不是沒錢,有地,那個院子到了晚上,都點上紅燈籠,前後你都不知道有多大。可是鐵路線斷了嘛,後來飛機也沒有了,撤退啦,沒辦法,就只能跟著部隊走。從武漢到廈門,上了船,我趴在船頭看碼頭上擠滿了人,臉上的那個表情,真的是……後來我想辦法回老家,可是我爺爺都不在了……”
説説“大陸媳婦”
説到“大陸媳婦”,有個有趣的經歷。我跟先生結婚的原則是一切從簡,所以回臺灣只是請了四桌公婆的老友吃個飯。加上我,屋子裏就有了三個大陸媳婦,一個跟我一樣是新媳婦,另外一個到臺灣十幾年了。老人家們聊天就“大陸媳婦長,大陸媳婦短的”。
有一個新媳婦跟我嘀咕:“我就討厭他們叫大陸媳婦,看不起我們。”我説我沒覺得呀,本來就是大陸來的嘛。來臺灣十幾年的大陸媳婦開口了:“我剛來那會兒,大陸還很窮,這邊的人是看不起我們。現在大陸經濟好了,發展那麼快……我覺得叫大陸媳婦挺好的。”
我的一位朋友也説,十六歲一個人到美國的時候沒少受欺負,現在中國經濟崛起,發展迅速了,國外哪個城市,她都覺得底氣十足。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