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正在發酵的“《看見臺灣》現象”

時間:2013年12月09日 13:2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臺北12月9日電(記者何自力)一部全部用航拍鏡頭完成的紀錄片《看見臺灣》,不僅贏得了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殊榮,正在續寫島內紀錄片票房的億元(新台幣,下同)奇跡,而且還引發了臺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空前關注。

  影片背後,導演齊柏林為夢想而放馬一搏的故事,更是激勵許許多多追夢人的“正能量”。

  為夢想放棄400萬退休金

  2010年,還差3年就從臺灣交通主管部門退休的齊柏林,毅然放棄400萬元退休金,辭職去拍紀錄片。

  從1990年開始,齊柏林的公職主要是負責從空中拍攝島內各項重大工程的興建過程。“本來我懼高,可是因為很專心地工作就忘了,後來我就適應了在飛機上面工作。”

  一路走來,在齊柏林的職業生涯裏,幾乎所有風災他都拍過。“2009年莫拉克風災殘酷的景象很恐怖,我心裏深受衝擊,就想要拍一部臺灣的紀錄片。”湊了一些錢,不夠的部分用自家的房子去借貸,齊柏林買了一套空中攝影設備開始拍攝。

  這一拍就是3年。400多小時的飛行時間,斥資9000萬,今年終於完成紀錄片《看見臺灣》。10月30日,《看見臺灣》露天首映,民眾以小額集資換取現場座位的方式,幫助齊柏林湊齊了300萬元首映資金缺額,也領略了從空中看臺灣的美麗。

  《看見臺灣》公映後,首週末票房即高達1100萬。經網際網路上口碑相傳,目前票房已超過1.2億元。在影片中擔任旁白的著名導演吳念真讚揚齊柏林有著“不尋常的態度和高度”。

  引發全社會關注環境危象

  山林遭過度開墾種植檳榔和高山蔬菜、海岸魚塭超抽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在《看見臺灣》中一一呈現,觸目驚心的景象引發觀眾更加關切自己的家園。

  《看見臺灣》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臺灣。網民雁情説,這塊土地正因人為破壞而哭泣。為開發而破壞比較無奈,為私利而破壞,比如濫墾濫伐,就不能原諒。

  一部紀錄片喚起民眾的感動,也逐漸變成當局改善的力量。環境保護再次成為臺灣全社會的共識。7日“林務局”招考巡山員的作文題目就是“從看見臺灣紀錄片談土地保育”。

  島內行政主管部門還成立專案小組,來因應影片中所呈現的環境問題。臺北市公務員張添松説,《看見臺灣》的威力看來不小,官員好像真的動起來了,肯動總比無動於衷、麻木不仁要好。

  島內的媒體也紛紛推出系列報道,追蹤影片中呈現的環境破壞問題。《聯合報》在題為“檳榔年創80億産值卻耗損百億”的報道中,對紀錄片中的“山坡地超限利用議題”深度剖析,指出島內違規檳榔園高達兩萬公頃,提醒人們別“綠了檳榔禿了山”。

  “發展經濟應想到生命才是最珍貴的。”齊柏林用《看見臺灣》告誡人們,在現階段有必要重新思考人類扮演的角色,人在大自然面前要學會謙卑,學習跟大自然和諧共處。

  《看見臺灣》是紀錄片的豐年代表

  據了解,2013年共有11部紀錄片在島內各院線上映,可謂紀錄片的豐年。其中《看見臺灣》更是以逾1.2億的票房成為當中的佼佼者。

  “一般的紀錄片遠在天邊,給人感覺生冷。《看見臺灣》説的就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天與地。”正是用這種貼近感講述的社會、環境、生命故事,越來越多觀眾願意買票走進電影院看紀錄片。

  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導演黃嘉俊花了近6年的時間才完成的影片《一首搖滾上月球》,講述了6位患有罕見疾病的孩子的父親們組成了一支樂團“困熊霸”的故事;由《商業週刊》出品的《臺灣黑狗兄》呈現了八卦山下社頭村民在全球化背景下拯救襪業的心路歷程;以“八八風災”摧殘的山中小鎮為故事背景的《拔一條河》,拍出了生於斯長于斯的人情,與站起來的勇氣……

  此外,《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導演九把刀監製的紀錄片《十二夜》,將鏡頭對準收容所內流浪狗的12天生命期限:如果12天內沒有被人領養或帶走,這12天就是它們生命中最後一段旅程。影片上映後,島內關注流浪動物、宣揚領養不棄養議題立刻成為熱點。

  著名電影導演李安感嘆,臺灣電影産業失去許多優勢,唯獨紀錄片一枝獨秀。李安表示,紀錄片記錄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狀態,需要官方與觀眾的支援。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