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來自安徽亳州的唐代古佛塔,在外漂泊多年後,歷經波折,終於要回家了!記者昨日從安徽博物院獲悉,明年年初,安徽將迎回這尊珍貴的文物,而目前在安徽境內,類似的古佛塔幾乎很難看到,非常珍貴。
臺灣收藏家慷慨捐贈
今年1月,臺灣知名人士葉景成先生將珍藏多年的32尊佛首、佛像等捐贈回內地,並提出使佛首儘快“身首合璧”的願望,臨時存放地天津市武清區隨即啟動了為佛首、佛塔尋根的相關事宜。8月下旬,在合肥舉辦的皖臺文化交流期間,葉景成先生提及捐贈的佛教文物中可能有一件出自安徽的佛塔,可以論證後迎回原鄉。此後,安徽博物院迅速組成專家組,經過前期的大量走訪工作,最終確定了這尊“劉氏等造石佛塔”來自安徽亳州地區,為唐代武週到中唐時期的佛塔塔身。
安徽博物院副院長李治益介紹説,塔身銘文記載的關鍵字上有著“亳州山桑縣丞”的字樣,這才最終確定了石佛塔的故鄉在安徽。
安徽鮮見唐代古佛塔
從照片上看,這座佛塔並不完整,是佛塔結構中的塔身部位,且為第一層塔身的正面,門楣為尖拱形塔門,表面無紋飾,塔門分兩重,第一重的下方兩側有一對蹲獅,第二重的兩側則各有一個赤裸上身、下身著短裙的護法力士像。在塔身上方並排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尖拱龕,每個龕內都雕刻著一佛二侍從的三尊像。
“你看,這幾尊佛像的臉型圓潤,身體豐腴,從造像風格和形制上來看,應該是唐代作品,此外,通過銘文進一步確定它的年代應該是武則天時期到唐玄宗天寶元年之間。”李治益分析説。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時,“山桑”改為“蒙城”,因此可以斷定這尊佛塔誕生於武則天時期到唐玄宗天寶元年之間的50多年裏的蒙城地區。
李治益表示,這尊唐代古佛塔非常珍貴,算是近年來回歸安徽的重量級珍貴文物了。蒙城地區目前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地面文物了,而在安徽,同一年代的佛塔也非常罕見。
省博物院準備迎“寶”
與河南、山西相比,安徽境內保存下來的佛教建築少之又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李治益表示,這與安徽的歷史和地理環境有關,在佛教繁盛時期,河南、山西等地,盛行石窟造像。石窟造像利於保存,因此洛陽的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至今仍然保存著大規模的佛像。而安徽地區,一般是寺廟供奉佛像,一旦寺廟損毀後,佛像也很難倖存。此外,安徽地處黃淮流域,古時常常出現水患,很多地面文物也就因此被沖毀淹沒了。
這尊劉氏等造石佛塔從形制上來看,應是民間之物,規格較小,銘文上記載了劉氏和趙氏兩家建佛塔的原因和過程。“當時這兩家人找了‘亳州山桑縣丞’來參加了佛塔的落成儀式,這個‘縣丞’跟兩家有親戚關係。”李治益説。
據悉,目前,安徽博物院正準備著迎回古佛塔的各項工作,這尊佛塔在回到安徽後,將被安置在安徽博物院,作為重要展陳與廣大遊客見面。(卞堅 王一婷 本報星級記者 王成麗)
[責任編輯: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