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融媒體時代的影視批評別被彈幕遮蔽了眼

2017年08月29日 09:48:06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王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當下,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融媒體並非一種媒體的具體形態,而是多種媒體互動整合的一種傳播“平臺”。它將報刊書籍等傳統紙媒、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傳媒、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關的新型數字觸摸媒體進行融合,出現電子報刊、網路廣播、手機報、手機廣播、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等新型媒介樣式,呈現固定與移動、二維與三維、文字與影像、單向與多極形態,在強調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基礎上,資訊在不同媒體之間融合,形成自媒、共用、互通、聯動和擴散等效應。

  各類批評形式都有一席之地

  在新的格局之下,電影、電視和網路的交融現象日漸突出。三者的關係明顯走向綜合化和交互性,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綜合化和交互性是指電影、電視和網路的相互結合,彼此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跨界成為常態。譬如電視電影,這是一種按照電影的藝術規範和電視敘事規律來製作的跨類型影像形態,但它同時又是通過電視平臺播放的電視節目。而經由電視綜藝改編的電影又在某種程度上刷新了我們對傳統劇情片的慣性認知。近幾年時興的IP影視,則將網路介入電影與電視傳播,影視創作資源來自於網路的情狀被推向全新的局面。相對獨立性則是指上述三者彼此融合但又不可相互替代,至少就目前而言,電影、電視和網路仍然遵循各自的規律行進。

  融媒體所帶來的傳播平臺的巨變,不僅直接關聯著影視創作與生産,也深刻影響著以接受為主旨的影視批評。與融媒體時代之前的狀況相比,當下的影視作品創作、傳播和批評已是大相徑庭。單就批評而言,已出現由單一紙媒造就的精英式、小眾化、封閉式和單向式批評,走向全員化、大眾化、開放式和多向式批評的大趨勢。這其中尤其以彈幕、微信或微博等為手段和路徑的大眾化網路批評為最。現在,一些“現象級”的影視作品,總是能引發各路批評的狂歡,譬如以微信微博為主體的網路批評,以電視廣播為主體的電子傳媒批評,以報紙期刊為主體的傳統紙媒批評等,甚至實現了各年齡層次、各行業背景參與的全員批評,其精細化和專業化程度令人叫絕,早已超出影視劇藝術批評的範疇。這些批評將文字、圖像、視頻、粉絲團、彈幕和表情包等一齊推出,多元和多向的批評維度激活傳受雙方,將影視觀眾的被動接受化為其所思所想的主動而為。嚴謹、戲謔、反諷,審美與非審美,專業與非專業,在這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是由融媒體平臺造就的批評新變。美國電影學家大衛·波德維爾和克裏斯汀·湯普森認為,傳統紙媒電影評論不可能給予寫作者更大的寫作空間,是“呆板的寫作定式”。同時他們大為讚賞曾經嘗試過的網路“部落格電影藝術觀察”,稱這種“樂趣橫生”的方式“讓我們成為精神貴族,我們可以在上面暢所欲言並將我們的想法快速地傳達給讀者。從實際效果上看,這個部落格分明已成為我們自編自撰的網路雜誌”。

  還是要以良知和倫理為準則

  “亂花漸欲迷人眼”,融媒體時代影視批評需要面對和應對的問題的確有很多。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作為一種平臺,融媒體更多的是在強調傳播的形式。而批評最為根本也是最具價值和意義的,還是對於影視作品內涵的關注與評價,即對於藝術作品的評價而言,無論有多少視角、路徑或平臺——我們完全不否認其對於一個作品認識的廣度,但最終都需要以藝術的評價和美學價值的闡發為旨歸,以堅守藝術良知和倫理為準則。

  這首先體現在堅守專業精神上。在當前融媒體所構建的平臺之下,對於影視藝術的“自批評”和非專業性評價漸趨成普遍之勢。作為嚴肅和專業的批評工作者應當力避失語失責和失職的危險,勇於承擔起影視批評領航者的角色。應當説,專業的批評者對於影視歷史、影視理論有著系統認知和深入把握,對影視創作、鑒賞和整個影視藝術的發展進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導引與推動作用,是影視創作、傳播和理論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影視批評本質上屬於文藝批評,自然也就具有其共同特徵。描述、分析、解讀和評估作品,是包括影視批評在內的文藝批評的基本步驟與路徑。作為專業的受眾,在一定評價原則和客觀標準的框架之內,憑藉自己的審美感受,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針對具體影視作品、創作者或創作現象給予闡釋與評判。在運用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等諸種文藝批評模式的同時,要大力倡導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和方法,即按照“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來觀照和評判影視作品。從構築與現實關係的真實性、表現歷史趨勢的傾向性和健康完善與否的情感性等維度評判影視作品的思想意義和社會價值,從影像形態的完美性、藝術形象的鮮明獨特性和內蘊表現的豐厚深刻性等維度來評判影視作品的藝術特徵和美學價值。事實證明,這樣的批評不僅專業,也契合創作實際並能夠給予其方向性指導,譬如對目前影視創作中富於現實性人民性、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品的褒揚,對平庸媚俗霸屏、“高口碑低票房”和“爛劇高收視率”等種種怪狀的警醒和糾偏等。這些都是影視批評工作者在融媒體時代應有的專業氣質和專業精神。

  與堅守專業精神相關聯,影視批評的理性引領也極為重要。影視批評和影視欣賞是處於不同評價層級的。後者適用於普通受眾,偏重於個人興趣好惡的感性成分大於理性成分;前者則往往專屬於專業的評論者,需要有感性因素,更需要有理性引領。這裡的“理性引領”,一方面指的是眾聲喧嘩之時,批評者堅持己見而不隨波逐流的知性定力,正如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對於電視的批評所操持的立場那樣,“電視作為我分析的對象,我想與普通的電視演播形成鮮明的對照,採取一種形式,確立分析與批評性話語的自主地位……”另一方面指的是能夠站在相對客觀公正科學的立場,對影視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對普通受眾觀影進行有效的指導,而不是完全任性地跟著感覺走,劍走偏鋒,或為了博眼球、吸粉絲、爭利益而故作博出位的非理性之語。只有這樣,才能在“眾説紛紜”的融媒體時代做一個清醒的批評者,一個影視創作和影視批評正能量的引領人。

  搭建交流對話融通的話語網

  堅守實不易,開新更可貴。影視批評還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應對融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現狀。影視作品是大眾藝術。以高校和藝術研究機構為主體,以期刊書籍為媒介的學院派影視批評,在堅守專業精神和理性引領的同時,要不囿于自説自話,積極拓展對影視創作和一般受眾的影響效力,也要強化與電視網路評論的互動性和即時性,傾聽、關注或吸收大眾批評的有益成果,搭建一個環繞影視作品和創作現象的交流對話融通的話語網。正如美國學者在著述《看電影的藝術》中所指出的:“因為事實上儘管評論家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評論仍是一種輔助的、主觀的藝術。從沒有任何影評成為相關影片的最終定論,我們也不應認為任何影評可以作為最終定論。”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的各媒體平臺批評的互動關係,最終促進影視藝術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以電視報紙的新聞性時評、各種網路“微評”為主體的媒體批評,其關注影視作品的敏銳性、交互性和擴散性有目共睹,在當下具有天然的優勢。但需要祛除炒作、跟風和媚俗等為特徵的利益驅動性,做有責任、有擔當的“守門人”,真正實現“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更加有效地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這就有必要警惕大衛·波德維爾和克裏斯汀·湯普森在《觀照電影》一書中所説的這樣一種情況,即“眼下電影批評式微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短評在網上大行其道。它們無外乎都精於評頭論足,把品味和評判混為一談。這類資訊鋪天蓋地,最終會讓很多人無法消受。……此外,區別這些數以千計的評論憑藉的更多是寫作風格,而非才智、深度或者專業性”。

  總之,我們應努力借助融媒體平臺,將專業的學院批評與各路媒體批評進行有機整合,搭建新的影視批評平臺,重構新的影視批評共同體,創設與電影大國身份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影視批評話語體系。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8日 12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