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考古遺址現場。 鐘欣 攝
中新網涼山4月7日電 (鄒立楊)7日,記者從會理縣委宣傳部獲悉,近日,成都市考古研究院、涼山州博物館和會理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重點對去年新發現的新發鎮樂寨村馬鞍子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根據所獲文化遺物,考古專家初步分析確認該遺址包含了新石器時代、商周和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跨度較大的古代人類聚落遺址。
會理考古遺址現場。 鐘欣 攝
通過此次考古調查勘探,初步查清了馬鞍子遺址的地理環境、分佈區域、地層堆積、文化內涵和性質。該遺址南北為山丘,東西各有一小河溝,西面窄東面開闊,形似馬鞍。地表種植有大面積石榴樹等經濟作物,遺址內散落著大量的陶片。為全面查明該遺址的情況,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小規模勘探試掘。查明該遺址文化層大致呈水準狀堆積,厚度達2米,共分為7層,包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器殘片、石器、動物骨骼等,同時在地層內還發現大量房屋建築的泥墻紅燒土塊。石器主要包括石斧、石錛、石球、石片、石料等;陶器主要為罐、缽、壺、杯、紡輪等;陶器分為夾砂和泥質陶,有褐陶、黑陶、灰陶、紅陶等;常見紋飾主要有堆紋、繩紋、斜線紋、網格紋、水波紋、戳印紋、乳丁紋、葉脈紋等。此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人的骨骼。
從調查勘探獲取的文化遺物看,馬鞍子遺址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延續時間較長,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古代人類聚落遺址。根據所獲文化遺物,考古專家初步分析確認該遺址包含了新石器時代、商周和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跨度較大的古代人類聚落遺址。其文化面貌不僅具有安寧河流域和雲南滇中地區古代文化因素,而且還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文化特徵;該遺址的居民生活業態以農耕、狩業、制陶等為主,從發現的豬、牛等骨骼看,可能當時還出現了養殖業。地層內發現的大量泥墻紅燒土塊説明遺址內應該有房屋建築遺跡,人骨的發現表明該遺址內或許還有公共墓地。考古人員採集了各地層土樣、木炭、骨骼等標本,將送相關考研實驗室作碳14測年、動物種屬、植物種子等方面的測定,以便獲取該遺址的更多資訊,為開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全面可靠的資料。
考古發現的文物。 鐘欣 攝
馬鞍子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學文化以及會理的古代歷史和民族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延續時間較長且年代相互銜接的特點,為建立金沙江流域以及會理境內的的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