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通訊:年畫手藝人的“小年”記憶(圖)

2016年02月04日 07:52: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原標題:通訊:年畫手藝人的“小年”記憶(圖)

  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間美術作品展上,孩子被色彩鮮艷的武強年畫吸引。 翟羽佳 攝

  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間美術作品展上,一位母親帶孩子開心地玩“第什裏風箏”。 翟羽佳 攝

  2月1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是中國北方傳統節日“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爺要上天。”在徐曉毅的記憶中,奶奶總會在這一天將糖汁抹到年畫上的灶王爺嘴上,然後揭下來,在灶膛點燃,並在口中唸唸有詞,為家人祈求平安如意。

  儘管只有35歲,徐曉毅已是製作年畫的老手藝人,灶王爺正是其製作的年畫中常出現的民間俗神之一。當日,在由中國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員會、河北省文化廳主辦,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正覺藝術館承辦的“我的中國夢——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間美術作品展”活動上,徐曉毅將製作年畫的畫版搬到了正覺藝術館,現場向人們展示年畫製作技藝。

  圖為被譽為“織中之聖”的定州緙絲。 翟羽佳 攝

  在唐山皮影表演區,幾名孩童與“皮影”互動。 翟羽佳 攝

  “六子爭頭”、獅子滾繡球、麻姑獻壽、戳錘門神……很快,色彩鮮艷、造型誇張的年畫便吸引了很多人圍攏過來。

  當看到小孫子站在一幅小猴子的年畫前流連忘返時,64歲的周蘭柱老人毫不猶豫地掏出錢給孫子買了一幅。他説:“小時候,小年一過,家裏就開始張貼各種各樣的年畫,特別喜慶,現在的小孩兒哪見過啊。”

  “年畫是農耕社會産生的民間藝術。”徐曉毅的師傅馬習欽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武強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馬習欽説,新春佳節張貼年畫曾是一件重要活動,“以前人們住的是土坯房,由於在屋子裏做飯總會把屋子熏得黑黑的,所以過了臘月二十三,人們會對房子進行大掃除,貼上喜歡的年畫。”

  57歲的馬習欽出生在河北省武強縣,那裏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同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並稱中國年畫五大生産基地。因自幼對木版年畫産生興趣,馬習欽15歲就在當地年畫工廠當學徒,如今從事年畫創作與製作已40餘年。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居住環境在變化,審美觀也在變化,年畫的市場需求量已非常小。徐曉毅説,自從奶奶去世後,家裏不再進行“祭灶王”的活動,因為收入不高,像他一樣喜歡年畫、樂於學習製作年畫的年輕人也少了,年畫的傳承面臨著危機。

  圖為孩童被可愛的“面塑”人物吸引。 翟羽佳 攝

  圖為傳統的“泥塑藝術”吸引孩童駐足觀看。 翟羽佳 攝

  經歷了年畫的繁榮,亦經歷了年畫的沒落,馬習欽選擇淡然看待,“就像人的生老病死,傳統民俗習慣逐漸被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但為了年畫技藝的傳承,馬習欽還是積極地提出建議:“年輕人可以將其作為副業,來延續這種記憶。”

  徐曉毅則積極地探索武強年畫的新的生存方式。他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多人對文化開始感興趣了,傳統手工作品又回歸到生活當中,以精緻的室內裝飾品和紀念品的面目出現在人們眼前。

  奧運會、世博會等“與時俱進”的題材開始出現在徐曉毅等藝人的年畫作品當中。徐曉毅認為,“從元末明初到現在,武強年畫沒有斷代過,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傳承這門老手藝。”(高紅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