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馮小剛炮轟綜藝電影:“快餐模式”衝擊傳統精品

時間:2015年02月09日 08:5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馮小剛終於沒忍住。他不顧“老東家”華誼兄弟(300027,SZ)的顏面,在上週末的一檔選秀節目上炮轟綜藝節目電影化的做法:這是電影的自殺。

  一席話引得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執行總裁王中磊也出面“滅火”,“綜藝節目轉化的電影IP不會成為電影創作主流。”他對媒體表示。而此時,上映7天的《奔跑吧!兄弟》(以下簡稱《跑男》)電影已經衝破了3億元票房大關。

  一些觀點指出,這一“經紀+綜藝+電影”的IP掘金新模式,對傳統電影製作模式及市場蛋糕發起了衝擊,進而引發電影人的擔心。另一派則相信,不論是否稱得上電影,這是一種“市場共鳴”,且豐富了電影市場,迎合很多年輕人的味口,給消費者多提供了一個選擇,電影人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市場,畢竟有市場就有合理性。

  《跑男》是電影?媒體産品?

  此次爭論,最大的焦點恐怕就在於綜藝電影是否能夠稱為電影。這一嚴肅的問題,不光惹得馮小剛大光其火,連《跑男》電影的製片人李亞平在拍攝前期也有所困惑。

  “《奔跑》是電影嗎?如前所述,在剛剛接觸這個項目時,我抱著很大的成見,其根基就是不認為是電影,至少不是常規意義的電影。”這是李亞平在“炮轟”一事之後,受邀寫出的聲明,“但是從廣義而言,它的娛樂功能,技術指標,收看和傳播路徑,又已經成為一個電影産品。”

  更多的圈內人則認為,這類由綜藝IP演化而來的大電影,更應該被稱為“媒體産品”。“也就是説,背後是一幫非傳統電影背景的團隊在推動此事。”一位了解《跑男》電影製作經過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從《跑男》來看,它與傳統電影一樣,依然算作內容驅動,而不是行銷驅動。只是這個媒體産品從電視渠道起家,又多了一個電影渠道。”

  綜藝電影備受爭論的另一點,則是其“快速成片”。“相較于傳統製作,這類電影最大特點在於效率高。”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影投資人士告訴記者,“在拍攝節目期間,積累了大量素材,節省人力、時間、製作成本。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期節目已經讓角色深入人心,不用再花費功夫鋪墊。”

  也有知情人士指出,所謂三天、六天拍攝完畢,往往也是電影后期的自我炒作。真實情況下,從籌備到拍攝以及後期宣發,依然要消耗時間。

  以 《跑男》電影為例,“據我所知,這部電影在綜藝節目尚未開播之前就已在籌劃,大約在去年4月左右,創作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挫折。”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證實,“這也不可能是幾天時間就能搞定的。”

  “就成本而言,製作加上宣發,再加上後期浙江衛視搭進來的資源,一兩千萬的成本是肯定有的。”上述知情人士推測。值得注意的是,從電影製作成本而言,幾百萬的小製作比比皆是,千萬級已是不小的成本花銷。

  綜藝電影並非每次都成功

  對於綜藝電影的商業邏輯,一些圈內人士認為道理很簡單,“管它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現在觀影群體更多地認為看電影是一種消費方式,發展到現在,電影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已發生改變。”上述投資人士指出。

  但在馮小剛看來,這是一種投機行為,這樣掙來的錢不健康,而是畸形,且眼光並不長遠。馮小剛這番話,讓一些人讀出了對市場蛋糕的保護:以綜藝電影為首的新型電影産品,正對傳統電影帶來衝擊?

  “從我國電影産業發展看,還不存在 衝擊 一説。”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只能説是豐富了産品,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目前看來市場也是認可這種趨勢的,也符合通過消費拉動內需這一需求。”

  實際上,對於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來説,接近300億元的票房規模預示著中國電影市場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15年1月,國內電影市場迎來開門紅,截至1月25日,票房超過20億元,這也是2010年來的首次。

  “我並不認為這種相對短平快地資金使用方式就是不健康。”一位電影投資人表示,“作為投資方,快錢、慢錢搭配著來(投資)本就天經地義。好幾億押在一部作品上,本身也有違投資邏輯。”

  實際上,電影行業回款週期本來就較快,“一般從資金進入到出去,不超過兩年。”另一位人士稱,回款帶來的壓力並非如傳統行業那麼嚴峻。

  圈內人士亦指出,拋開商業價值不談,傳統電影還有其周邊價值,比如評獎,“這是綜藝電影並不具備的。”

  值得注意的是,綜藝電影並非每次都獲得商業成功。“市場會有飽和,接下來密集上映的兩部綜藝大電影 《爸爸去哪兒2》、《爸爸的假期》或許不一定能再賺個盆滿缽滿。”上述投資人士預測,或許只能獲得一半的成績。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