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開播之後收視率和網路播放量頻頻創造紀錄,優酷每上線一集,播出量都會立即突破千萬。而與收視率齊飛的還有“口水”,《舌尖2》每集播出後都引發大量質疑。
昨天,著名科學網站果殼網專家、植物學博士顧有容撰文指出,第一集《腳步》中採蜂蜜的鏡頭、故事構架不但與BBC《人類星球》相似,並有明顯破綻——片中藏族孩子一開始爬的是一棵針葉樹,而正面鏡頭給出的實際上是高山櫟。此外,第四集《家常》中的窮苦提琴女孩也遭爆料實為該集導演夫妻公司旗下藝人,故事存作假嫌疑。
40米高採蜂蜜? 可能離地僅2米
《腳步》開場採蜂蜜的場景(如圖,央視截圖),曾讓無數觀眾震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節目組表示,那棵樹高達40米,無論是藏族小夥白馬還是拍攝導演,都是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進行拍攝。
昨天,植物學博士顧有容明確指出了造假痕跡,“那藏族孩子一開始爬的是一棵樹榦挺直高大的針葉樹,根據樹冠的形狀、分枝的特點,可以判定這是一棵松屬的喬木。”顧有容分析,當白馬爬上樹之後導演給了樹葉一個正面鏡頭,正是這個特寫出現了漏洞,“實際上這是一棵殼鬥科的高山櫟,前後根本就是兩種樹。松樹很高大,爬起來很激動人心,但是上面不太可能有蜜蜂能做窩的樹洞;櫟樹倒是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樹洞,但是高度一般不會超過10米。片中説‘40米高沒有任何保護’時,這孩子離地不會超過2米。”
顧有容還認為,取蜜鏡頭也很有可能是假的。“BBC《人類星球》拍的是熱帶森林,很多花都開在林冠上,所以蜜蜂會在高處的樹洞裏築巢。而林芝是亞高山森林,花一般都開在地面附近,所以蜜蜂喜歡在靠近地面的樹洞和岩洞裏築巢。抄襲者只知道抄故事卻不考慮自然條件,止增笑耳。”
此外,《時節》中的飛魚橋段也被網友發現與BBC紀錄片《生命》之《魚類》一模一樣。
回應:陳曉卿在作客“優酷美食節”時回應抄襲一事,表示一些鏡頭的確是BBC紀錄片授權使用,“這在國際紀錄片界很正常,影像素材的市場很大。”而關於造假一説,《腳步》導演李勇表示正在寫一篇回應文章,會就一些細節道歉。
提琴女孩故事遭吐槽“毀三觀”
《家常》播出之後,提琴女孩沈子鈺(如圖,央視截圖)的故事也被網友“扒”了出來。這一集花10分鐘時間講述了一盤紅燒肉的故事,母親為了女兒學琴,竟然5年不見丈夫,連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不少觀眾認為這樣的故事太過“毀三觀”,更有網友爆料,故事是編造出來的。
微博加V網友“Cheka-機槍天使”在微博上通過多張截屏證據,指出沈子鈺的家境並不像片中説的那麼淒苦,“母親帶著沈子鈺租著音樂學院附近法租界老房,月租上萬。女孩用的提琴也價值40萬。參加過多次商演,更通過比賽獲獎獲得了7000英鎊的獎金,還得到了與世界各國頂尖樂團合作演出的合同。”同時還指出,沈子鈺是《家常》導演鄧潔夫妻所開公司旗下藝人。
回應:導演鄧潔發了一條長微博表示“陪讀家庭的故事能感受到親情的無私溫暖”,此外並沒有給出正面回應。而第二集《心傳》導演陳磊則在微博上怒斥“造謠詆毀一個孩子,喪盡天良”。《舌尖》官方微博評論説:“親,堅強點,相信大家會理解,不會傷害一個年輕的孩子……”
紀錄片真實性與藝術性能否平衡
《舌尖2》的造假風波,再度引發紀錄片應該追求真實性還是藝術性的大討論。
“雖然説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但紀錄片從誕生那天起就伴隨著這種爭論。”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師趙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至今業界也沒有統一標準,“邊緣模糊,不好度量。”
“應該強調排斥主體上的干預,強調對生活原始形態的尊重,所以跟拍、抓拍、隱拍,甚至偷拍種種形式都運用了,來追求真實、樸實、自然。”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舌尖2》如果真的造假,跟“擺拍”無異。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絕對的真實在紀錄片中並不存在,因此藝術與真實的平衡只能靠創作者自己把握。中國傳媒大學教師、澳洲國立大學新媒體博士顧潔對記者表示:“終極真實只存在於哲學家的虛擬語境中,鏡頭在參與描述對象的那一瞬間,就干擾了對象的自然狀態,角度的選擇就是人主動處理的結果,既然真實性和藝術化處理都只是殊途同歸,那為什麼要反對?那種認為自然而然,不需要處理和主觀創作的觀點,不僅是虛無主義,也剝奪了紀錄片創作者應有的創作權利。”
國際大師把脈中國紀錄片
曾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獎的製作人、英國導演馬爾科姆·克拉克在2013—2014年度中國紀錄片製作聯盟年會上作了主題演講,他注意到了中國紀錄片的“中國特色”。
克拉克指出,中國紀錄片喜歡使用大量解説詞,“紀錄片不是一個文學性的媒介,不是一個帶有畫面的收音機節目,它是一個視覺媒介,必須用畫面、鏡頭説話。這個現象大大阻礙了紀錄片的故事化。”他還特別指出了音樂的濫用。“音樂是很多影視作品的血液,可以營造一種情感的氛圍,非常有用,也容易被濫用。我看了一部中國紀錄片,它的音樂非常有説教性,每一個鏡頭音樂都告訴我該如何感受、如何思考,而不是讓我作為一個觀眾來自己決定如何思考。”他強調,內容為王,如果有好的故事,有好的角色,那片子就會很好,即使用手機也能拍,千萬不要癡迷于複雜的儀器和設備。
記者 邢虹 通訊員 李軍
[責任編輯:楊永青]